桐生 弑母后,她说:“终于战胜怪物了!”( 二 )


桐生希的妈妈没有意识到 , 孩子是独立的 , 是需要被尊重 , 需要被看到其需求的个体 , 一味地将愿望无视现实强加在女儿身上并一意孤行 , 是对自己和女儿的双重折磨 。
她希望桐生希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 这表明在她的内心当中女儿和自己是“共生”的 , 个人界限极其模糊 , 甚至有向“情感寄生”发展的明显趋势 。
当你被迫背负另一个人的喜怒甚至于“未来的幸福”“人生的价值” , 将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 。
对于桐生希来说 , 当妈妈给她的外部压力过大时 , 她的自驱力便会畏缩不前 。
被迫去一次次考医学院的她痛苦 , 却也愧疚 , 觉得不能达成妈妈的愿望的自己配不上妈妈的爱 , 就像千千万万生长在控制型家庭中的孩子那样 , 想要自由也想成全父母的期望 , 在感情的推拉当中进退两难 , 陷入自我放弃和抑郁的深渊 。
桐生 弑母后,她说:“终于战胜怪物了!”
文章图片
被物化的孩子
让我们把视角从日本转回国内 , 我们能够在许多新闻当中发现不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自我延伸的那类家长 。
今年3月8日晚 , 一名17岁男孩站在河边与家人对峙 , 期间男孩妈妈一直在以“快点过来”、“赶紧”、“我生气了”等语言要求男孩子来到安全地带 。
桐生 弑母后,她说:“终于战胜怪物了!”
文章图片
最终男孩说了一句“对不起”便毫不犹豫地跳进河中 , 后来其母亲看着被消防员救出的儿子 , 悲伤且愤怒 , 用力打他 , 被一旁的消防员劝住 。
桐生 弑母后,她说:“终于战胜怪物了!”
文章图片
以死相抗的孩子和不肯好好说话的母亲组成了这场闹剧 。
评论区里有人担心这孩子日后的处境 。
桐生 弑母后,她说:“终于战胜怪物了!”
文章图片
也有人指出了这个新闻里让人感到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对于孩子的物化 ,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控制型父母 。
桐生 弑母后,她说:“终于战胜怪物了!”
文章图片
这位朋友的评论过于激烈 , 但他提出的观点是准确的 。
在这位妈妈眼里 , 孩子是自己的所属物 , 而孩子的情绪是不需要被重视的 , 孩子是不需要被尊重的 , 她在意的是“儿子怎么这样不懂事”、“周围全是人很没面子” 。
控制型父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 他们在教育孩子有着极其简单的思维方式 , 认为孩子可以像机器一样被操纵 , 像程序一样被纠正 , 像植物一样被修剪 。
他们的这套教育理念不会被轻易改变 , 固执又自信 , 在孩子爆发和反抗时也无法理解孩子的情绪 , 只会用打压来让孩子再次“回归正途” 。
控制型父母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 , 他们不尊重孩子 , 也不会体谅孩子的心情 。
当孩子因为情绪上的问题开始反抗与哭闹时 , 他们会给孩子“讲道理” , 并将自己的心态强加给孩子 , 一定要让孩子们接受自己的想法 , 孩子感觉不到被尊重和被信任 , 只会在心理上与父母越走越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