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长大后混的最差的往往是这个孩子,父母别不在意( 二 )


所以 , 对老幺的管束通常是最少的 , 而老幺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 在生活中 , 他往往会通过撒娇、耍赖来逃脱自己的责任 。
而这样成长起来的老幺 ,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 很容易变得蛮横无理、个性自私 , 动手能力差 。
多子女家庭,长大后混的最差的往往是这个孩子,父母别不在意
文章图片
就像朱喆的弟弟 , 大学毕业了还想依赖别人的庇护:
每个月伸手向家里要钱;
带着女朋友和丈母娘去上海找大姐 , 占便宜;
唆使父母刁难二姐的婚事 , 各种算计二姐的彩礼钱 。
当然 , 还有一种情况 。
因为成长环境最宽松 , 老幺往往更富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 , 最容易形成独特的个性 。
但也因为敢叛逆、敢创新 , 老幺往往会变成“赶超者” , 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 , 所以最后老幺反而发展得更好 。
多子女家庭,长大后混的最差的往往是这个孩子,父母别不在意
文章图片
虽说出生排序确实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
但我们可以发现 , 最终影响孩子命数的 , 其实是父母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教养方式 。
就像纪录片《富哥哥 , 穷弟弟》里的两兄弟 , 他们相差不过一岁 , 如今却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一个千万富翁 , 是保守党的政要 。
一个穷困潦倒 , 居无定所 。
回溯他们的成长 , 不难发现 , 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 , 都没有差别 , 唯一不同的是 , 父母不一样的偏爱 。
他们出生在普通家庭 , 父亲是警察 , 妈妈是银行职员 , 生活虽不富裕 , 但也还过得去 。
从小 , 父母就对弟弟比较偏爱 。
当8岁的哥哥在帮别人遛狗、修理草坪 , 每天早上忙着送报纸 , 晚上在超市打工的时候 , 弟弟则每天在家睡大觉、游手好闲、到处捣乱 。
甚至多次闯进学校和教堂 , 破坏公物 , 卖小黄书来买烟 。
即便如此 , 妈妈也总是解释说:“弟弟总是会搞一些恶作剧 , 但也只是小孩的那种 , 不是很坏的 。 ”
多子女家庭,长大后混的最差的往往是这个孩子,父母别不在意
文章图片
如果说 , 父母给到弟弟的是自由与宠爱 , 那么 , 给到哥哥的 , 则是责任与磨砺 。
同一个家庭 , 哥哥羡慕弟弟因为偏爱而快乐的童年 , 而弟弟却羡慕哥哥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才干 。
哥哥在21岁时 , 就靠着自己的努力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
彼时 , 弟弟却在修理工学徒考试前一个月放弃了考试 , 并在之后先后尝试过各种各样的职业 , 比如房产经纪人、老师、木偶戏演员、咖啡师、销售员 。
最后都因为吃不了苦 , 三分钟热度 , 而一事无成 。
至于哥哥 , 虽然功成名就 , 但他的内心 , 却因为童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重视 , 一直有一个黑洞 。
并且 , 因为父母的差别对待 , 兄弟俩之间一直有嫌隙 , 彼此瞧不上对方 。
整整25年 , 两人独处的时间不超过2天 。
都说手足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可对孩子来说 , 手足情深并不是天生的 , 他们之间天然有关于家庭地位的竞争 , 关于父母爱的竞争 。
作为父母 , 我们心中要有一个“度” , 既不因疏忽而伤害了某个孩子 , 也不应偏爱而娇惯了某个孩子 。
多子女家庭,长大后混的最差的往往是这个孩子,父母别不在意
文章图片
《论语》中有句话说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 , 我一直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 。
比如小宝还小 , 喂奶、哄睡什么的都还离不开我 , 家里便做好了分工 , 爸爸负责老大老二的作业 , 奶奶则负责后勤工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