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是一种病( 二 )


而随着孩子成长 , 家长的期待也日益增加 , 对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 , 容错率越来越低 。
这就会导致 , 当孩子的行为表现没达到自己的期待 , 家长容易感到失望、生气、看孩子不顺眼 。
比如:
孩子夹菜的时候没拿稳 , 家长:“这么大人了 , 吃饭还掉 , 手没长骨头吗?”
孩子考试没考好 , 家长:“你看看你叔叔家孩子 , 怎么那么优秀 , 你考这点分对得起谁?”
孩子考了98分 , 家长:“能考到100分 , 才是真厉害 。 ”
孩子选了文科类的专业 , 家长:“你选的专业真差劲!别人都选金融计算机 , 找工作特别赚钱 。 ”
合理的期待能够推动孩子进步 。
但如果家长期待过高 , 就很可能演变为一种挑剔、严苛的教育方式 , 破坏孩子的成长动力 。
心态不对 , 看事物的眼光自然也不对 , 就像带着有色眼镜 , 镜片自动过滤了孩子好的一面 , 留下的全部是问题、缺点、不足 。
孩子感受到的 , 是父母的不接纳 , 好像自己无论多么努力 , 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 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
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是一种病
文章图片
知乎上 , 有人问 , 父母的高期待是怎样一种体验?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
你只有考一本的能力 , 他们却希望你能考北大清华;你只想好好活在当下 , 他们却为你指引了长长的未来;你也许只想好好学习 , 他们希望你好好学习更要好好实习;你累的怀疑自己的目标 , 他们却告诉你如果不努力就会变成他们那样;你做想做的事 , 他们在乎的是做了这件事后对你的学习你的职业人生是否有利;你能力有限 , 又不得不因为他们自己的遗憾而努力做得更好 , 终于有一天 , 你好想说 , 我只想做我自己 。
蔡康永曾说:
“对小孩来讲 , 父母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 , 让他成为他自己 , 而不是变成父母要他变成的人 。 ”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都可以理解 , 只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 不应该本末倒置 。
期待孩子越来越优秀 , 前提是充分地接纳孩子、爱孩子 , 看见眼前这个孩子的真实模样 。
即便他还不够好 , 也愿意给他全部的爱 , 懂得欣赏他的闪光点 , 陪着他一起成长、进步 。
而不是一直拿自己想象出的“完美孩子”的样子 , 去挑剔、否定眼前这个孩子 。
因为无论何时 , 爱和接纳 , 才是最能滋养孩子内心 , 激励他积极向上的力量 。
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是一种病
文章图片
作家刘墉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与儿子的一场对话 。
儿子刘轩对他说:
“你知道我上高中时为什么那么叛逆吗?因为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 不想什么都听你的了 。
因此 , 你叫我往左 , 我偏要往右 , 我有自己的想法 , 我该找到自己在哪里!”
随着孩子的成长 ,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 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 不再愿意乖乖听父母的话 。
他们渴望独立自主 , 自己做选择、做决定 , 这会让他们感到一种掌控感 , 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
这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 也是重要的内在需求 。
可是有些家长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 总是想孩子乖乖听自己的话 , 教育起来更省心 。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 就会感到很麻烦 , 忍不住生气 , 朝孩子发脾气 。
总是看孩子不顺眼,是一种病
文章图片
还有的家长 , 控制欲比较强 , 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的一切 , 一旦孩子不服从 , 就会害怕情况脱离自己的掌控 , 从而感到愤怒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