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在我们对于亲戚的称呼中 , 可以窥见中国伦理文化的历史影响和传承 。 比如“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呼 , 虽然尾字近音 , 但所用的汉字截然不同 , 一个是父亲的“父” , 一个则是丈夫的“夫” , 其背后因由 , 可追溯到历史谱系中的亲缘文化 。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文章图片
老话常说“亲戚里外的” , 其实这就是个陈述句 , 亲戚在早先确实是分内外亲疏的 。 “亲”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注释是:“至也 , 如父子、兄弟、夫妇故谓之‘六亲’” 。 “亲”是父亲、丈夫这头的 , “戚”字 , 依傍于男性角度 , 由姻亲缔结而来 , 是指母亲和妻子的亲属 , 看宫斗剧的 , 总说“外戚干政” , 外戚就是帝王母族和妻族的直系亲属和势力 。 一言以蔽之 , 亲指族内(宗亲) , 戚指族外(外亲) 。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文章图片
亲族系统分为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 , 血亲就是上述的宗亲和外亲 , 而姻亲是不具备血缘关系 , 因婚姻而结亲 , 如亲家、妯娌、连襟等 , 像姑父、姨夫 , 都属于姻亲 。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 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 , 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 ”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乡村结构时提出的理论 , 是说人际格局的亲疏远近 , 像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 , 由自己为中心一圈圈延伸出去 , 按中心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文章图片
咱们中华民族最为注重血缘 。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乡土社会中 , 血缘的亲疏不仅仅决定了身份属性 , 还和人情、地位、财富、权益分配有关 。 在血亲和姻亲中又不断细化 , 姑父和姨夫 , 以父系原则参考 , 姑父是和父亲这头有关系 , 姨夫与母亲这头有关系 , 从差序格局来说 , 姑父的家族地位更亲近一些 。
其实姑父和姨夫来比较有些伪概念 , 为什么这么说呢 , 因为这两个称谓差着辈份 。 “父”除了父亲的本意 , 还是对有才德的年长男子的敬称 , “夫”者 , 女子配偶 , 姑父 , 是尊长 , 而姨夫 , 是平辈的角度来称呼 , 如果是小辈 , 也该同姑父一样 , 尊称为“姨父” 。 相对 , 平辈对姊妹的丈夫 , 称为“姑夫” 。
那么 , 亲族中内外亲疏、上下尊卑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文章图片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文章图片
一、历史的影响
亲属关系的系统演变与社会的演化进程息息相关 , 复杂的亲属称谓通常对应了阶层更为分明的社会结构 。 亲属的差别是特殊社会构成和身份认同决定的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战乱频发 , 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结构 , 很难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自保生存 , 团结就是力量 , 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庭联结成为家族 , 聚树成林 , 大家一起守望相助 , 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 。
像魏晋到唐朝著名的世家大族“五姓七望”:崔、卢、郑、王、李 , 就是趁此乱世崛起的 。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文章图片
家族的形成奠定了父权社会的基础 , 由家族、氏族关系延伸出来的家支 , 既是血统制度 , 也是政治统治的制度 。 国家管法制 , 家族管德治 , 这样的威望体系 , 构成了旧时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 。 继嗣、互惠与分配才逐渐沉淀为文化概念 , 形成稳固的教化后的秩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