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庄子: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偏见

《明史·邹无标传》中有句话叫:“偏生迷 , 迷生执 , 执而为我 , 不复知有人 。 ”
一个人有了偏见 , 就会失去辨别能力 , 会固执己见 , 不再看得起别人 。
而他眼中的世界 , 就是他内心的投射:越在意什么 , 就越缺什么 。
偏见来源于无知 , 却比无知更可怕 。
01
偏见 , 自我成长的拦路虎
古人云:“欺人者易 , 自欺者难 。 吾能欺众人 , 唯难自欺 。 ”
我们常说 , 一个人欺骗别人容易 , 却骗不过自己 。 真的是这样吗?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
鲁国有一对极丑陋的父子 。 一天 , 父亲出门后回来高兴的对邻居说:“我今天看见商咄了 , 远不如我儿子漂亮 。 ”
邻居愕然:“商咄 , 可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啊!”
一个是极丑陋的儿子 , 一个是极漂亮的外人 , 为何父亲会却如此对邻居说呢?
要么是极度偏爱孩子被局限了 , 他真的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漂亮的;要么是心疼孩子 , 想让孩子知道在父母心中 , 他永远是最漂亮的 。
更大的可能 , 来源于偏见 。
看到极漂亮的商咄 , 不肯承认自己的丑陋 , 认为对方也不过如此 , 借此来掩饰自己的不足 。 久而久之 , 偏见根深蒂固 , 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
《颜氏家训》中说:“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 , 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 ”
一个持有偏见的人 , 不仅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自大 , 也会走向妄自菲薄低到尘埃的自卑 。
自大者 , 归咎于他人 。
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 , 会认为他只是侥幸而已 , 或者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 由此来掩饰差距 , 掩饰内心的慌张 。
当一个人把心力消耗于此 , 唯有固步自封 , 基本没有进步的空间和能量了 。
自卑者 , 归咎于自己 。
只看到别人比自己学得好 , 比自己受欢迎 , 却看不到自己努力的过程 , 觉得自己“不配、不值得” 。
久而久之 , 自卑就应运而生、深藏心底 , 这种可怕的情结甚至会贯穿一生 , 让人一辈子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中 。
自大或自卑 , 都是偏见的产物 , 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
当能够承认别人的长处 , 正视自己的短处时 , 就能不断拓宽人生的宽度 。
当学会走出结果的偏见 , 去比较过程和思维认知时 , 就能不断拔高思想的高度 。
孔子|庄子: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偏见
本文图片
02
偏见 , 人际关系的绊脚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以言取人 , 失之宰予;以貌取人 , 失之子羽 。 ”
这是讲述孔子和两个弟子的故事 。
一个是宰予 , 长相俊美 , 能言会道 , 孔子颇为器重他 , 还经常单独辅导 , 可宰予学习不用心 。 后来 , 宰予出任齐国大夫 , 因参与作乱被诛杀灭族 。
一个是子羽 , 相貌丑陋 , 不善言辞 。 孔子对其很冷淡 , 但子羽没有自暴自弃 , 反而潜心苦修 , 终成一代名师 , 跟随弟子达数百人 , 闻名于各诸侯国 。
对一个人的全面认识 , 单纯一面之识是很难下定论的 , 就连圣人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 。
正确而有效的识人方法 , 首先应避免带有倾向性的认识 , 不以关系亲疏或个人喜恶为准则 。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偏见:总会用固定印象去评判某个人 , 或某类人 。
比如平时捣蛋的小孩 , 突然变得懂事了 , 主动学习 , 帮着做家务 。 有家长会想:“是不是又在憋什么坏招呢?”
或者是曾经因粗心而导致订单流失的员工 , 无论他再怎么努力 , 都得不到上司的青睐 。 在上司眼里 , 他也就是打打杂 , 不堪重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