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亲公主大多数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二 )
赫赫有名的王昭君 , 嫁给比自己大20岁的匈奴单于 。 三年后 , 单于去世 , 王昭君想回到故土 , 汉成帝敕令“从胡俗” 。
王昭君又被迫转嫁给老单于的长子 。 十一年后 , 丈夫去世 , 王昭君又不得不嫁给丈夫的弟弟 。
这种违背深深根植在心中的伦理观念的行为 , 让和亲公主备受折磨 。
文章图片
再次 , 和亲公主远离故乡 , 在陌生的国度生活 , 难免会很不适应 。
无论是气候、地理因素 , 还是风土人情 , 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差异巨大 。
和亲公主在出嫁之前 , 往往养在深闺 , 身体娇弱 , 所接触到的都是汉族礼仪和教育 。
到达一个远在千里外的陌生国度 , 生活环境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特别是语言都无法相通 , 交流上困难极大 。
和亲公主备受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 , 身体不够强健的 , 往往没有熬到生子就已经撒手人寰了 。
隋朝的安义公主嫁给突厥可汗 , 一直无法适应草原生活 , 不到两年就生病去世 。
即使能够安稳生活的和亲公主 , 因为交通不便 ,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再踏上故乡的土地 。 而父母亲人对她们的思念之情 , 也只能化作滴滴泪水 。
虽然“公主和亲”往往都是由皇帝亲自决定 , 可是皇帝却舍不得将自己的爱女远嫁异邦 , 面对孤独凄苦的一生 。
那么 , 和亲公主都是什么人呢?
二、悲惨的“冒牌公主”
开创了公主和亲的刘邦 , 用的就是假公主 。
历朝历代的君主 , 也很少会有人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 , 他们选中的往往是宗室女子、朝臣的女儿 , 或者宫女 。
这些女子被选中后 , 就被赐予公主的名号 , 代替真正的公主远嫁异邦 。
《红楼梦》中 , 贾府三小姐 , 姨娘所生之女贾探春就不幸被王妃选中 , 代替王妃的女儿嫁到古天竺一代 , 客死他乡 。
文章图片
国力雄厚的大唐盛世 , 也热衷于采用和亲的方式笼络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
唐朝16位和亲公主中 , 只有3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 , 其他13位都是“冒牌”公主 。
那么 , 那些外族首领都没有发现和亲公主并不是“正牌公主”吗?
其实不然 , 大家都心里有数 。
对于少数民族首领来说 , 娶妻只是和亲的手段 , 并不是和亲的主要目的 , 他们的身边不缺乏女人 。
他们并不在意这些公主是否是真正的公主 , 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公主的名头 。
因为无论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 , 给他们带来的实惠都是一样的 。
1】和亲表示曾经敌对的双方都有平息战事 , 维持和平的诚心 。 和亲公主就像一个维护暂时和平的标志物 。
2】和亲公主往往会带着丰厚的嫁妆 。
和亲公主们除了带着金银珠宝 , 通常还有中原地区盛产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 , 这些东西恰恰是草原民族十分匮乏的 。
例如文成公主进入吐蕃时 , 所带的除了通常嫁妆中所包含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之外 。 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种子、药材......并且如何种树、如何制药、如何计算天文历法、如何制造机械仪器的书籍也一并囊括其中 。
对于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来说 , 这些技术和知识会帮助他们极大地改善生存环境 , 至于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给他们带来的这些物资 , 他们并不十分在意 。
不过 , 如果中原皇帝愿意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他们 , 他们自然觉得很有光彩 , 更加乐意笑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个“公主抱”,真帅!
- 一、我不做谁的公主 宁愿高傲地发霉,也不要委屈地恋爱
- 吊带裙 “港圈公主”陈慧琳久违上班憋太久,光着手臂穿吊带裙好用力,换新发型变国际美人
- 汉朝公主远嫁波斯,中途不幸怀孕,生子就地建国,此地已归属中国
- 面膜 被秀智的公主切新发型美到了,甜美减龄,热巴换上公主切气场更强大
- 孩子|“藏在出租房里的公主小屋”被刷屏,告诉我们何为真正的富养女儿
- 唐朝男人为何不愿当驸马?公主有一习惯让人脸红,换你也无法接受
- 公主裙 奔六的周海媚还能扎马尾扮嫩!一袭白色公主裙清新脱俗,55岁的她居然还有少女感
- 唐朝诡事录|诡秘黑暗,大结局之后评分越来越高,这剧还真上头
- 公主远嫁他乡,在路上走了2年,活活熬死未婚夫,嫁给未婚夫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