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 名门才女唐筼:内心强大的女人,凡事拎得清( 三 )


综合分析形势后 , 他们决定取道香港 , 经由香港去云南 。
到达香港后 , 考虑到云南不适合唐筼养病 , 为了不耽误陈寅恪的教学工作 , 唐筼决定带着女儿们在香港等丈夫回来 。
彼时香港物价居高不下 , 只靠陈寅恪单薄的工资支撑开支是远远不够的 , 为节省费用 , 唐筼不得不带着三个女儿多次搬家 。
1939年5月的某个雨夜 , 由于过度操劳和奔波 , 唐筼心脏病突然加剧 , 情况非常危急 。
但她没有慌乱也没有悲观 , 而是吩咐大女儿立刻联系许地山的太太 , 寻求帮助 。
幸好送院及时 , 病情得到控制 。
躺在病床上 , 极度虚弱的唐筼回忆医生的话:
“心脏病人最忌操劳过度 。 再这样下去 , 恐怕回天乏术 。 你好自为之 。 ”
心里却想着:


我不能就这样放弃 , 不能抛下家庭 。
在信念面前 , 所有困难都是纸老虎 , 我一定能康复 , 一定能一家团聚 。
或许是上天怜悯这个坚强的女子 , 又或者是信念的力量发挥了作用 , 激发了她身体里的未知潜能 。
最终 , 唐筼凭着坚强的意志 , 顺利出院 。
出院后 , 唐筼并没有闲下来 , 而是带着女儿们继续搬家 。
抗战逃难期间 , 每次搬家都是唐筼安排料理事务 , 从打包捆绑到搬运行李都亲力亲为 。
对于那些年的搬家 , 唐筼的女儿们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年纪大了之后 , 对于搬家有一种恐惧感 , 因为这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 。
真不知道当时患有心脏病的母亲是如何做到的?”
《人生不设限》一书中写道:
“你我真的无法掌控所发生的事 , 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回应 。 ”
唐筼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 但她又是一个不普通的女子 , 因为她从不给自己设限 , 对于每件事都尽力做到最好 。
厄运接踵 , 信念之树撑起事业天空
抗战胜利后 , 唐筼一家结束了逃难的日子 , 生活趋于安定 。
但就在她们以为苦尽甘来时 , 陈寅恪的身体却连发意外 。
在抗战期间 , 陈寅恪的视力已有下降趋势 , 右眼几近失明 。
到1946年 , 陈寅恪仅剩的可视左眼也失明了 , 对于夫妻俩来说 , 这是个沉重的打击 。
陈寅恪变得消沉不已 , 唐筼除了要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外 , 还要不断开解慰藉他 。
为了不影响丈夫的教学进度 , 做好国学文化传承 , 唐筼更要充当助手 , 帮忙抄录资料、整理教案 , 可谓是任务繁重 。
从陈寅恪失明的那一刻起 , 生活的重担完完全全地压在唐筼肩上 ,
但就算再苦再累 , 唐筼依然将生活中的美好告诉陈寅恪 , 无怨无悔地陪在他身边 。
苦难并没有将他们分来 , 而是将他们紧密地连在一起 。
为了排解生活的忧愁苦闷 , 夫妻二人经常和诗 , 忆过去 , 瞻未来 。 日子虽劳累 , 但夫妻二人却乐在其中 。
但当人生开始有点盼头时 , 生活又再一次给了他们考验 。
72岁的陈寅恪洗澡时不慎滑倒 , 从此只能卧床 , 而此时的唐筼也到暮年 , 周身病痛 。
在外人看来 , 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 生活似乎没什么盼头 。
不过坚韧到骨子里的唐筼并没有放弃生活 , 而是不断鼓励陈寅恪 , 让他重燃对生活的期待 。
女儿们看到残弱的唐筼不辞劳苦地照顾陈寅恪 , 除了担心外 , 更多的是心痛 。
不过在唐筼眼里 , 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 最重要的是照顾好丈夫 , 所以她经常对孩子们说: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