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瞭望|这对夫妻做塞罕坝林场的眼睛23年,血水、汗水、泪水都流过……

日子枯燥寂寞 , 连糊棚的报纸刘军都读了许多遍 。 孩子被送到姥姥家 , 留下几张照片夫妻俩翻了又翻 , 怕磨坏就藏在信封里 , 想得厉害才拿出来看看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凝结着三代塞罕坝人的心血 , 瞭望员每天神经紧绷 , “有时睡觉梦到哪儿着火了 , 可就是打不出去电话 , 就给急醒了”
59年来 , 塞罕坝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的背后 , 正是像刘军夫妇这样一对对望火楼夫妻的默默坚守
文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曹国厂 杜一方
金秋的塞罕坝 , 林海苍翠连绵 。 在115万亩森林深处 , 耸立着9座望火楼 , 它们分布在林场不同位置的海拔最高处 , 被称作“林海的眼睛” 。 由于远离人烟、条件艰苦 , 望火楼瞭望员以夫妻档居多 , 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夫妻望火楼” 。 刘军、王娟夫妇就是其中一对 。
从防火检查站护林员到瞭望员 , 前后23年 , 他们战胜孤寂艰难的生活环境 , 和林场的地面巡护、视频监控、探火雷达等一起 , 时刻守望着塞罕坝的安全 。
塞罕坝林场|瞭望|这对夫妻做塞罕坝林场的眼睛23年,血水、汗水、泪水都流过……
本文图片
8月23日 , 刘军(前)、王娟夫妇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内瞭望林场牟宇摄/本刊
“一切为了林子”
在塞罕坝林场海拔1800多米的山梁顶部 , 有个地方名为“交道口” , 两条公路在此交会 , 向东是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姜家店乡 , 向西是塞罕坝林场 , 向北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 向南是塞罕坝林场阴河分场 。 因地处要冲 , 防火检查站在此设立 , 检查过往车辆 , 提醒来往行人 。
早期防火检查站只有三间平房、一根木杆 , 方圆十里不见人烟 。 一人驻守怕危险 , 两人驻守闹矛盾 , 1998年 , 塞罕坝林场决定在此设立夫妻检查站 。
那年 , 已经在林场防火队工作6年的刘军26岁 , 女儿3岁 。 “我也在检查站轮驻过 , 知道不好干 , 但总得有人干 。 ”在林场领导为选人为难之际 , 刘军主动请缨 , 和妻子王娟一起驻守检查站 。
检查站工作十分枯燥 , 过往车辆和行人都要仔细检查有无打火机、火柴等 , 再三叮嘱“千万别用明火” 。 因仔细耗时长 , 刘军没少受埋怨甚至挨骂 , 但他时刻提醒自己 , “一切为了林子 , 久了就习惯了” 。
当时检查站没有水井 , 吃水就靠刘军到山涧里挑 。 1998年冬 , 雪大路滑 , 刘军挑水返回时摔了个脸朝地 , 水桶滚下山沟 。 他坐在雪地上号啕大哭 。 回到站里 , 妻子见他浑身泥泞和血痕 , 眼泪唰就下来了 。
从那天起 , 为了省水 , 爱美的王娟十天半月洗一次头 , 夫妻俩冬天靠吃化雪水度日 。 来年开春 , 夫妻俩咬咬牙买了头毛驴驮水 。
检查站工作全年无休 , 没电视、收音机 , 更没手机 , 只有一部不能私用的工作电话 。 日子枯燥寂寞 , 连糊棚的报纸刘军都读了许多遍 。 孩子被送到姥姥家 , 留下几张照片夫妻俩翻了又翻 , 怕磨坏就藏在信封里 , 想得厉害才拿出来看看 。
检查站林深路远 , 最怕生病 。 1999年冬的一天 , 天降大雪 , 午后王娟觉得肚子阵阵绞痛 , 怕丈夫担心 , 她一直强忍着 。 后半夜王娟疼得冒汗 , 刘军察觉到出事了 。
“王娟得急病了 , 大雪封山 , 快救救她吧 。 ”刘军抄起电话向塞罕坝林场北曼甸分场求救 。 姜家店乡卫生院医生判断是急性阑尾炎 。 坡陡路滑 , 救护车上不去 , 林场调来推土机铲雪 , 乡里唯一一辆越野车紧随推土机一步步赶往检查站 , 不到20公里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
如今回想起医生的话刘军心里还发怵 , 当时乡卫生院条件差 , 再晚半小时 , 能否保命都难说 。 王娟却说 , 住院那几天 , 是在检查站几年里最轻松的时光 , “总算有人能说说话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