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大民系,广东三大民系,南下的族群不只一个,为何只有客家人自称“客家”?

1、广东三大民系,南下的族群不只一个,为何只有客家人自称“客家”?_百 …客家人,一个在赣闽粤边迁徙千年的沉默族群,两百年前在广东觉醒,开始影响中国 。从此,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那么,到底何谓客家人呢?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说法:客家人是衣冠南渡的中原旧族,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称之为“客家” 。再具体点,客家人的迁徙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路向南:第一次是永嘉之乱,第二次是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黄巢起义,第四次是宋室南渡,接下来的南宋灭亡、明朝解体、太平天国覆灭,最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一直走到了东南亚 。相关问题可以查看(同是客家,为什么福建客家人下南洋远比广东客家少?)问题是 , 南下汉人肯定不止一个族群 , 大家来到南方都是客,为什么只有现在说客家话的这群人成为了“客家人”?
1815年,广东惠州的东莞、博罗发生过几次土客械斗,时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的徐旭曾因学生之邀,口述了一篇《丰湖杂记》,解释客家人为什么世居当地数百年仍称为“客人” 。他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客者对土而言 。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 。土其所土 , 客吾所客,恐再千数百年,亦犹诸今日也 。”后世学者普遍认为,这是首篇论述客家的文献,标志着客家族群意识的诞生 。
1860年前后 , 广东西路发生了更加惨烈的土客大械斗 , 死伤人数高达百万 。事件平息后,广府人与客家人的战争延伸到笔端 。同治《新会县志》、光绪《新宁县志》谩骂客家人为“匪”、“贼” 。1905年出版的《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称:“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佬族,非粤种,亦非汉种 。”客家文人奋起反击,纷纷著文论证自己非但是血统纯正的汉族,还特别优秀 。
黄遵宪等客家知识分子对客家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立者为黄遵宪(1848-1905) , 晚清诗人 ,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
而客家人的“客”,从本地人眼中的外地“客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族群“客家”,形成明显的社群认同,就起源于这种土客矛盾中 。从清末开始,为了反对本地人施加的偏见,客家知识分子开始发掘和构建客家人的历史,“中原旧族说”应运而生 。
1933年,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开篇即说:“南部中国,有一种富有新兴气象、特殊精神、极其活跃有为的民系,一般人称他们‘客家’ , 他们自己也称‘客家’ 。他们是汉族里头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 。”该书被公认为客家学开山之作 。毋庸讳言 , 罗香林的研究也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
在客家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客家话追认为中原正音 。章太炎认为,清末出现客家话运动后,“自是客语大朗,而客籍之民,亦可介以自重矣” 。从此,客家人开始有了明确的族群意识和自豪感,讲客家话不再是“外地人”的标识 。
客家人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民族,他们在江西、福建和广东边境迁移了数千年,客家人是中原的老人,穿着朝南的衣服 。所以被称为“客家人” 。
更具体地说,客家人的迁移分为好几个阶段进行的:首先是永嘉起义,其次是安史起义,第三阶段是黄巢起义,第四阶段是宋朝南渡,然后是南宋灭亡,明朝灭亡,最后是灭亡 。太平天国的,最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远赴东南亚 。问题是,一定有一个以上的汉族群体生活在南方,他们到南方来都是客人,为什么只有讲客家话的群体才成为“客家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