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向死而生:在此刻终结过去,在此刻焕然一新( 二 )
问:这里浮现了一个问题 , 说到放下 , 那些过去的记忆确实不怎么浮现了 , 但偶尔有些画面还是会闪回 , 这也是大脑一个正常的功能吧?对此 , 你有什么样的观察?
C:不要想当然认为这是大脑正常的功能 , 也不要认为这不是正常的功能 。
问:而是不必言说 , 就去观察?
C:观察在这样一个所谓的记忆中 , 那个我是不是又回来了?若看到我回来了 , 这个所谓的记忆不再重要 , 因为你看到了 , “我”又出现了 。
这样一个看清的过程本身 , 大脑就在重新塑造这个所谓的记忆 。 所以 , 需要合适的关注 , 不要去认为这个正常或者不正常 。
使用言语 , 要非常的谨慎 。 总之 , 是“我”回来了 , 而不是记忆浮现与否 。
问:这就是你说的合适的关注吧?记得你之前说过一次 , 在观察内心的时候 , 别被想法的内容带跑 , 而是去观察这个想法背后的心理动作 。
比如说 , 判断、比较、指责、埋怨、正当化 , 去观察背后的那些心理动作 , 这是合适的关注 。
刚才我们说到 , 过去的画面浮现了 , 但它并不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 值得关注的是 , 这个“我”又回来了 。
C:没错 , 所以我们谈记忆 , 但记忆不值得我们真正去关注 , 因为真正的记忆是大脑智能一部分 , 这个不在人的意识范畴里面;
我们在意识范畴里面所谈的记忆 , 是这个自我为中心的视角的一种描述、转述 。
所以一定得合适的关注 , 让语言适得其所 。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 这是一门非常精湛、细微的技艺 , 需要每个人亲自体会、观察 。
真正的使用语言 , 它所实现的效果就是止语 。
问:说是为了不说 , 辩是为了不辨 。
C:没错 。
在任何一个时刻 , 这个想法的内容非常容易吸引这个眼球 , 让这个合适的关注消失 。
当我们能够全然的观察 , 这个我是怎么生成的 , 我是怎么回来的时候 , 整个大脑就在发生彻变 。 你也无法想象 , 你也不能想象 , 因为想象又变成了意识的活动 。
但当一个人真的这么做 , 亲自去观察这个我 , 理解这个我的时候 , 这个大脑本身现在发生彻变 , 这不是理论 , 而是每个人亲自去验证 。
你看 , 当一个人在每一刻能够看到这样一个“我”的活动的升起、出现 , 在每一刻汇聚能量 , 让这个我息止 , 这本身就是死亡 。
唯一不同就是 , 肉体依然在运转 , 整个身体依然在运转 , 但也正是这一刻、每一刻 , 放下自我 , 熄灭自我 。
每一刻 , 这颗心都在死亡 , 都在经历重生 。
也就是说 , 每一刻人生都跟死亡为伴 , 那自然这个死亡也就不再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话题 , 令人惧怕的话题 , 因为它就是生活一部分 , 活的一部分 。
但反过来放眼望去 , 大多数人的生活 , 都是基于各种“我”的愉悦而构建的 , 对吧?
我的房子 , 我的财产 , 我的名号 , 我的祖宗 , 祖宗十八辈 , 我的学历 , 我的工作 , 我的职业 , 我的名声 , 我的地位……
这颗大脑从“我”这里汲取大量的愉悦 , 有多少愉悦意味着有多少恐惧 。 从根本上说 , 这种恐惧不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嘛?
问:刚才听你说这番话的时候 , 感觉大脑当中的肌肉松弛下来了 , 好像整个大脑自己在舒展、放松 , 这是为什么呢?
C:大脑听到这样一个阐述 , 但同时大脑在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 问题都是见光死人 , 但问题是大脑能否把光投射过去?
在这一刻 , 放下自我 , 熄灭自我 , 经历这个死亡 , 在这一刻内心焕然一新 。
这一刻这个人生是真实的 , 我们只存在这一刻 , 不是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悲痛!代驾小哥惨遭门砸死,生命最后6小时,他有多绝望?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真凶 故事:过了74年才发现真凶另有其人,凭一双拖鞋为死者洗冤
- 肯莱文|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 李莫愁 《神雕侠侣》:到死仍是处女的李莫愁,她拿得起,放不下
- 黄家驹 黄家驹死后,Beyond的那些事儿
- 张海林|她发朋友圈向300人借钱,一晚上凑齐30万,“债主”大半是陌生人……
- 网易 延大女生被轮奸致死:裸照、窒息性死亡、酒精中毒
- |专家分析,梅根如继续“作死”,女王将采取行动:女王不喜欢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