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 动漫《千与千寻》的心理寓意:孩子从依赖到独立总共分几步走?

10岁左右是孩子从儿童到青春期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我们的孩子需要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发展出自己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力以及服从性,这样才有能力应对从学业、守纪以及与同学、老师的人际交往问题 。
动画片《千与千寻》讲述的正是一个孩子如何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和自我整合与转化的成长过程,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受到启发 。
千寻 动漫《千与千寻》的心理寓意:孩子从依赖到独立总共分几步走?
文章图片
父母与孩子的分歧和分离
女主人公千寻10岁那年,在暑假和爸爸妈妈一同驱车前往新家,爸爸开错了道,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一错再错进入了神秘的隧道 。
千寻 动漫《千与千寻》的心理寓意:孩子从依赖到独立总共分几步走?
文章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千寻与父母出现了三次分歧,她劝父母回去,但是爸爸妈妈根本不听千寻的意见和想法,一意孤行 。
千寻由于胆小,必须依赖父母,所以被迫跟着父母来到了一个中世纪的小镇——神明之家 。
远处飘来诱人的食物香味,爸爸妈妈不假思索的被食物诱惑,而且在没有经人允许的情况下大快朵颐,之后变成了猪!因为在这样的这个小镇里面,不工作就会变成猪,吃的越胖的猪越会优先被宰杀吃掉 。
千寻 动漫《千与千寻》的心理寓意:孩子从依赖到独立总共分几步走?
文章图片
“变成猪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那些一味追求财富,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孩子但在情感上极度忽视孩子的父母 。
从千寻离开之前的家和学校来到这个郊区的新家,千寻内心是不愿意的,但是父母并不在意千寻的想法 。
在去新家的路途中父母走错道,千寻三次提醒父母回去,但是父母仍然不愿意去了解千寻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嘲笑她胆小,并让她一人在车上等着 。
千寻 动漫《千与千寻》的心理寓意:孩子从依赖到独立总共分几步走?
文章图片
这也包括那些在教育竞争中过度内卷把孩子沦为学习工具的焦虑父母,他们打着“爱孩子”的旗号,给孩子各种转学和报辅导班等等 。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左右,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和一定力量与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分歧,这时候父母要么忽略不在意,要么觉得孩子是“叛逆”,家长和孩子发生很大的冲突 。
同时有很多孩子用“听话、顺从或者好的表现”承担起化解父母焦虑的责任,而孩子自身的生命自然性、主体性得不到发展,但压抑的总是会反抗,这种主体生命的长期被占据,也许会让孩子最终被迫选择用拒学、自杀等极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从而造成悲剧 。
父母成为猪,让千寻一下变成了“弃儿”般的存在,这是千寻心理的困境,也是她成长的契机,从依赖到独立,就是要超越这种“弃儿”情结,实现转化 。
千寻 动漫《千与千寻》的心理寓意:孩子从依赖到独立总共分几步走?
文章图片
拯救父母
在父母变成猪之后,千寻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冒着会“消失”的风险留在这里找父母 。
千寻 动漫《千与千寻》的心理寓意:孩子从依赖到独立总共分几步走?
文章图片
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中,以“孝道”为链接的亲子关系让个体的分离成为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孩子要离开家庭“背叛”父母会背负更多的内疚感,而在“救父救母”的主题下,这种内疚感就会被转化为一种独立发展的动力,孩子通过一种隐晦的方式超越了父母,完成了自己的个体发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