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鲁达 《聂鲁达与阿连德》:诗人与总统之间的“浪漫与现实”

“我们将看见那苦难告终的一天,那经过艰苦奋斗而赢得正义的一天终于到来 。”——聂鲁达
我们常说,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成为莫逆之交,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相似的价值观,也更愿意互相支持、彼此认同,即便偶有分歧,也会是他们追求共同目标过程中的一段插曲 。
对于上世纪国会共和时期的智利来说,政局动荡、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反帝反封建情绪高涨,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维系这种“志同道合”的纽带,往往就是共同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这一份信念无关身份也不看出身,他们倾尽毕生心血所为之奋斗的历程,就是“志同道合”四个字的最好见证 。
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和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便是由着这相同的信念、相互的尊重作为纽带,将他们奋斗的一生、动荡的一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挚交好友,也是彼此事业上最强有力的支撑 。
聂鲁达 《聂鲁达与阿连德》:诗人与总统之间的“浪漫与现实”
文章图片
《聂鲁达和阿连德》所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份友情,一段历史”,诗人与总统的交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作为20世纪智利的核心人物以及智利左派的代表,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友谊长青的见证,更是一段历史的书写 。
其实,说起197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于我们而言可能并不陌生,聂鲁达曾三次来访中国,并与诗人艾青成为好友,聂鲁达曾在他的诗歌作品中记录过他对于中国的印象,既有想象中的中国,也有亲眼所见的中国;既不吝褒奖好的一面,也并没有掩饰不足之处 。
爱默生曾说:“艺术作品都不应该是与生活脱节的表演,而应该是临时即兴的表演 。”聂鲁达也将他的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现实、书写历史、表达情感的工具,他不喜欢被贴上标签,也不愿意被划分进什么流派,或许正如他的好友、文学大师马尔克斯所言,聂鲁达的内心深处,依然是一个孩子,他愿保持着这一份“天真”去看待这个世界,然后用自己的文字和热情来记录写他所看到、想到的一切 。
于是,聂鲁达将天真与严肃结合,让浪漫融入现实,因为,“一个诗人,如果他不是现实主义者就会毁灭 。可是,一个诗人如果仅仅是个现实主义者也会毁灭 。”
聂鲁达 《聂鲁达与阿连德》:诗人与总统之间的“浪漫与现实”
文章图片
文学创作不仅仅是聂鲁达的事业,更是他的责任和使命,聂鲁达怀着这份对国家的责任感,对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的追求都报之于最大的热情,时局的动荡也让他更加渴求民主与进步,作品也从个体化逐渐转向集体和民族的主体性表现 。或许个人的力量尚且不够强大到推翻种种恶行,但聂鲁达毅然决然以文字作为武器,一面记录着拉美人争取独立民主、自由的历程,一面控诉着魏地拉的独裁统治 。
正因如此,聂鲁达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对其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
正是出于这样的共同信念,诗人聂鲁达与总统阿连德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聂鲁达和阿连德》中,作者以时间为序,记录了聂鲁达与阿连德的七次“交会”,记录了他们是怎样以自己的热血与热情诠释了各自战斗的一生 。在了解到那样一段特殊历史的同时,诗人与总统彼此间的扶持与理解也让我们看到,以“志同道合”为基础的友谊竟可以如此坚定不移、如此让人动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