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里的宫殿名称,皇宫里的宫殿名称有哪些?( 二 )


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 。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 。”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 。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 。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 。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 。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 。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 , 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 , 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 。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 。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 。唐末毁于战乱 。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 。北墙长1135米 , 南墙(即长安城北垣的一段)长1674米,西墙与南北墙垂直,长2256米 , 东墙倾斜有曲折 。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 。所有宫墙均为夯土墙,仅在同城门相接处和城墙转角处内外表面砌砖 。城基宽13米余,深1米余,城墙底宽10米余 。宫城北部的东、北、西三面城墙之外平行筑有夹城 。西、东两面的夹城距宫城均为55米,北夹城距宫城160米 。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 , 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 , 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 。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的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离内设了三道门(包括玄武门内的重门),门的基址尚存 。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 。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 , 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 。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 。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 。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 。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 。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 。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 。各殿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确定 。含元殿 , 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 。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 。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 。现残存遗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 。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 。殿宽11间,每间面阔5米余,进深4间,北墙距北内槽柱中心5米,内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为副阶围廊 。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 。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 。殿前龙尾道长75米,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 。含元殿东西两侧前方有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 。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 。麟德殿 , 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作佛事的场所,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宫城西墙90米 。宫殿遗迹的台基夯土筑成,周围砌有砖壁,呈长方形,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约77米,上下二层,殿堂、廊庑建在上层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中殿为主殿,东西宽9间(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南北进深5间,殿内有两道隔墙,将殿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5间,两侧各2间,地面铺0.2米厚石板 。前殿东西宽亦为9间,两山与中殿齐,前后无墙,两端两间进深4间,当中7间进深3间,地面也铺石板 。后殿与中殿仅一墙之隔,两山与中殿两山对齐,进深3间 , 地面铺方砖,殿周环以回廊 。殿后侧东面为郁仪楼,西面为结邻楼,两楼前为东亭、西亭 。楼、亭均建于夯土高台上,楼亭廊庑衬托着三殿 , 构成一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组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