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遗址,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什么遗址?( 二 )


吴城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 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
大量的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 , 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 , 解决了南方地区殷商时期能否铸造青铜器的重大学术问题 。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别是四十多种印纹陶纹样,是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和年代学的"标尺",结束了江南考古长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乱 。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唯一的一处内涵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现已命名为吴城文化,直至仍是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研究的热门 , 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
文化研究:
【吴文化发祥赣中】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发祥地在何处历来受到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 , 更为海内外吴氏宗亲所看重 。早在1907年,蔡元培、吴梅、柳亚子、田汉等人就开始研究吴文化;1937年,蔡元培、吴梅、顾颉刚等人发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出版《吴越文化论丛》 , 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的高潮 。1984年,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吴泽的倡导下,在苏州成立了中国吴文化研究会,重提吴文化研究与构建 。
樟树市境内的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8次发掘,发现了龙窟、水井、墓葬、铸铜、“D廊式”路面、宗教场所等重要遗迹,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多件较完整的文物、文字和符号200个、纹样40余种 , 尤其是商代龙窑的发现,属我国早期龙窑的首次发现,把我国的龙窑历史推前了近千年,成为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引起了史学界、文化界的极大兴趣,围绕吴城文化专题的论文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 。
不仅如此,樟树市境内的筑卫城遗址和新干县境内商代大墓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
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顾颉刚在研究清代乾隆年间江西临江府出土的11件吴国第十五民王宫重器“者减钟”时就指出:“春秋初年古句吴地城远在江西”,“临江府治今为清江县(现樟树市),在赣江西岸,又江西新建县北一百八十里有吴城镇,当赣江入湖之口,疑当时吴都即在此 , 其傍鄱阳湖犹之迁苏后傍太湖也 。”
1991年,中国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卢水石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报》上,正式提出了吴文化发祥地在江西的观点;1992年,原江西省博物馆袁进同志在《南方文物》上发表了“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其主要观点是吴城文化是先吴文化,早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 。吴文化发祥地究竟在何方?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的江西已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
江西吴城遗址惊现大量商代人头骨:
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吴城商代遗趾西面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4具商代人头骨后,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对该段城墙进一步挖掘时,在近4米 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不到10平方米内发掘了近20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专家据此推测城壕两侧还有大量头盖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