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现计算机病毒是哪一年,传入我国的第一例计算机病毒是( 三 )


3外壳型病毒
外壳型病毒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式的四周,对原来的程式不作修改 。这种病毒最为常见 , 易于编写 , 也易于发现,一般测试档案的大小即可知 。
4作业系统型病毒
这种病毒用它自已的程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作业系统进行工作,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就是典型的作业系统型病毒 。
这种病毒在执行时,用自己的逻辑部分取代作业系统的合法程式模组 , 根据病毒自身的特点和被替代的作业系统中合法程式模组在作业系统中执行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病毒取代作业系统的取代方式等,对作业系统进行破坏 。
4.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分类
按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可分两类:
1良性计算机病毒
良性病毒是指其不包含有立即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直接破坏作用的程式码 。这类病毒为了表现其存在 , 只是不停地进行扩散,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并不破坏计算机内的资料 。有些人对这类计算机病毒的传染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恶作剧,没什么关系 。其实良性、恶性都是相对而言的 。良性病毒取得系统控制权后,会导致整个系统和应用程式争抢CPU的控制权 , 时时导致整个系统死锁,给正常操作带来麻烦 。有时系统内还会出现几种病毒交叉感染的现象,一个档案不停地反复被几种病毒所感染 。例如原来只有10KB储存空间 , 而且整个计算机系统也由于多种病毒寄生于其中而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也不能轻视所谓良性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损害 。
2恶性计算机病毒
恶性病毒就是指在其程式码中包含有损伤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在其传染或发作时会对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 。这类病毒是很多的,如米开朗基罗病毒 。当米氏病毒发作时,硬碟的前17个扇区将被彻底破坏,使整个硬碟上的资料无法被恢复,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有的病毒还会对硬碟做格式化等破坏 。这些操作程式码都是刻意编写进病毒的,这是其本性之一 。因此这类恶性病毒是很危险的,应当注意防范 。所幸防病毒系统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内的这类异常动作识别出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否,或至少发出警报提醒使用者注意 。
5.按照计算机病毒的寄生部位或传染物件分类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本质属性,根据寄生部位或传染物件分类,也即根据计算机病毒传染方式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
1磁碟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
磁碟引导区传染的病毒主要是用病毒的全部或部分逻辑取代正常的引导记录,而将正常的引导记录隐藏在磁碟的其他地方 。由于引导区是磁碟能正常使用的先决条件,因此,这种病毒在执行的一开始如系统启动就能获得控制权,其传染性较大 。由于在磁碟的引导区记忆体储著需要使用的重要资讯,如果对磁碟上被移走的正常引导记录不进行保护,则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导致引导记录的破坏 。引导区传染的计算机病毒较多,例如,“大麻”和“小球”病毒就是这类病毒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