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是什么,什么肥料属于氮肥?( 五 )


氮过量一般表现
农作物氮营养过量的一般表现是: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往往过多 , 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 , 容易倒伏,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秕粒多;棉花烂铃增加,铃壳厚,棉纤维品质降低;甘蔗含糖率降低;薯类薯块变小 , 豆科作物枝叶繁茂,结荚少,作物产量降低 。
对氮素吸收利用
作物具有吸收同化无机氮化物的能力 。因此,除存在于土壤中的少量可溶性含氮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酰铵等外 ,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盐和硝酸盐,既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吸收到体内的铵态氮,可直接光合作用产物有机酸结合 , 形成氨基酸 , 进而形成其它含氮有机物 。而硝态氮在体内还原呈铵态氮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植物吸收的氨和硝态氮还原成的氨 , 在体内不能积累过多,否则会使植物中毒,氨中毒使植物的呼吸作用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 。未经还原的硝态氮可以在植物体内积累,如养麦、烟草等旱作物和盐土上生长的耐盐植物,都能积累较多的硝酸盐,蔬菜也可在叶片中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
由于作物体内与氨结合成氨基酸的有机酸,来源于光合作用产物 , 如丙酮酸(氨化后成丙氨酸),Q-酮戊二酸(氨化后成谷氮酸) 。因此,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合作用的强度,这与群众在实践中认识的施肥效果往往在晴天较好较快的经验相一致 。
缺氮的植株施用适量氮肥后 , 由于体内大量合成了高分子含氮有机物,使植株迅速生长和叶色变黑,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氮肥的效果最易从植株的长相和叶色改变中观察到 。
虽然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植物氮源的价值相同,但在两种氮源可以选择的条件下,不同植物的相对吸收量仍有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受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土壤溶液的反应(PH)及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相对含量,两种氮源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大田作物中,一般烟草、棉花等旱作物对硝态氮的反应较好 , 水稻则较多吸收铵态氮 。
植物能经由叶面和根直接吸收尿素和某些铵盐作氮源 。但尿素在体内的同化过程尚未完全搞清 , 一般认为,尿素在作物体内尿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铵态氮后被利用 。
土壤的氮素供应
从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土壤中的氮素流是一种不断转换形态,并有多通道循环的物质流 。它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随着生物生产活动的不断强化和氮素的有机化 , 氮在土壤圈中将不断富集和表聚 。
土壤是氮素多通道循环中一个最重要的库 。随着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增加 , 土壤圈的氮素趋向积累;相反,随农田单位面积生物产量的降低氮素趋向减少 。
土壤圈中伴随植物生长过程的氮的累积,谓之氮的生物学富集 。这是一个农田系统中最经常发生的过程,是指相对惰性的气态氮(N2)及无机氮化物(NO5、NH4+)经由各种生物学途径逐渐转变成积极参与循环的有机氮(-NH2等)及其各种矿化和腐殖化的含氮产物 。使用”富集”一词,显然还包含着人类希望增加土壤圈中含氮有机物的这样一个目的在内 。
农田氮在土壤圈中的生物学富集,主要依赖于碳的富集(氮的有机化),即依赖于光合作用或有机物第一性生产过程(绿包植物生产)的强度 。通常需20份以上碳才能富集一份氮(碳氮比≥20) 。
随着土壤圈中氮的生物学富集,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 作物产量不断增加,氮素物质流中有机氮的比率不断增大,因而依靠第一性产品营养的第二性生产(动物生产)及相应的氮循环也随之被大大强化 。在我国条件下 , 一亩农田氮的年收获量增加3公斤(约合150公斤粮食及相应的秸秆),将其转化为饲料时即可多饲养一头猪,因此 , 农田系统中氮的生物学富集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