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才是精髓,讲透了做人道理……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才是精髓,讲透了做人道理……
文章图片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 , 子贡想要入仕问孔子 , “人应该怎么为官呢?”孔子发表了如何做到官位稳固又能得到官声的长篇大论后说:“”意思是说 , 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 , 人极其明察了就没有追随者了 。 教导大家:
无独有偶 , 《汉书·东方朔传》中也记载东方朔劝谏汉武帝时 , 说“水至清则无鱼 , 人至察则无徒” 。 他还说:“明有所不见 , 聪有所不闻 , 举大德 , 赦小过 , 无求备于一人之义” , 进一步诠释了这句话 。
水清澈自然是好的 , 但若是至清 , 水质达到透明纯净的角度 , 水中不仅失去了养分 , 而且无一丝遮蔽就会容易导致鱼儿死亡 。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才是精髓,讲透了做人道理……
文章图片
这句话很好理解 , 如果说是特别干净的水 , 都不会有鱼生存 。 是为什么呢?由于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 , 我们现在知道水中是有生存所需要的氧气 , 腐殖质以及其他微生物的 , 如果没有这些物质 , 水只是普通的水 , 鱼没有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以及氧气 , 又怎么能生存下去呢?
更多内容↓↓↓1/41234下一页这里的察是指的对人要求高 , 明察秋毫 , 十分严厉 , 而这里的“徒”指的是朋友 , 而不是徒弟 , 所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 如果你对别人太严厉 , 不允许别人有一点过失 。 这样的人 , 是不会有朋友的 , 且在真正的职场中 , 这样的人 , 是会被团队中的其他人所孤立的 。
这句话的真正的意义 , 在于告诫我们 , 为人处事 , 要在严格与宽容间寻找一个相应的平衡点 , 放下自己的执念 , 不要死钻牛角尖 , 就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 正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 我们可以对于自己的事情严于律己 ,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干涉别人的事情时 , 一定要注意分寸 , 否则其他人只会一天一天的远离你 。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才是精髓,讲透了做人道理……
文章图片
古代中国帝尧的时候 , 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成灾 , 百姓苦不堪言 。 为解决水患 , 大禹的父亲鲧受命领导人民治水 。 在水患面前 , 鲧的方法简单而粗暴 , 一味地用蛮力堵塞洪水 , 结果使水患灾害越来越大 , 百姓流离失所 , 鲧因治水不力而丢了性命 。 到了大禹受命治水的时候 , 他吸取了父亲的教训 , 采用疏浚的方法来疏导洪水 , 最终成功治理了水患 。
深受后人赞赏和学习的清代名臣曾国藩 , 年轻时候也是个暴脾气 , 容易喜形于表 , 对看不惯的事物喜欢说三道四 。 好在曾国藩是个好学习懂反省的人 , 他广交当时京城内的学者和名流 , 与他们一起探讨学问和为人处世之道 , 并从中受益良多 。
虽然曾国藩恪守道德 , 不与同僚一起同流合污 , 但也默认他们敛财的行为 。 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 , 曾国藩知道只有在利益面前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 所以他能够并且愿意容忍 , 使那些受利益驱使的同僚一起合力将事情推动 , 尽量达到或接近他所想达到的效果 。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才是精髓,讲透了做人道理……
文章图片
老子说 , 唯有无争 , 方能无忧 。 心态平和 , 无为而不争 , 才能让自己免于忧患 。 如果一味过于清高 , 易于偏激 , 不懂得随意自适 , 斤斤计较 , 患得患失 , 就会让自己活得很累 。 凡事爱出头 , 也容易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半句才是精髓,讲透了做人道理……】在如今看来 , 这句俗语仍然具有十足的参考价值 。 希望各位读者看过此文后 , 都能够宽容待人 , 做事严谨 , 无论是在团队中还是个体里 , 都可以做到心想事成!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