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是谁,乐圣是谁( 二 )


45岁以后,他改用心耳作曲,并步入了第三时期 。贝多芬开始回顾旧的音乐型式,并从海顿和巴哈的作品中温故知新,此时贝多芬已进入纯音乐领域,不再顾忌乐器或演奏者的限制,他所在乎的仅是在纸上和他的心耳间完成一种协调,突破古典型式,在保留合理逻辑性下任意使古典样式变化 。如第九交响曲中加入独唱及合唱乐声的部份「欢乐颂」,这是交响曲历史上的创举 。而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也达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 , 没有抒情意味或描写意境,纯粹是扣人心弦的灵性音乐,堪与巴罗克时期大师的杰作相提并论 。
1812年贝多芬与大文豪歌德相会於伯明罕温泉胜地 , 歌德形容贝多芬是「精力充沛无与伦比的男性」 , 一方面贝多芬无视於国王与王后等贵族权势,他说:「虽然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伟大的……不,不,只有一个…… 。」
贝多芬的耳疾越来越恶化,到了48岁左右就已经完全听不到 。日常的会话均用笔谈 。晚年时期为了侄儿的事情烦恼不已,又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曲子的作风与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代之而起的是简洁而有深度的思想 。
贝多芬的一生中实在是失意到了极点,尤其是在恋情方面听过交响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摄,像这样感情丰富的天才,生命裏当听过命运交然是无时无刻充满著爱情的芳香 。贝多芬研究权威罗曼罗兰曾说:「贝多芬打从20岁至50岁的岁月中,没有一个时期是心底不曾抱过『爱』的 。只是 , 暴躁的脾气,抱病的身体,加上严分阶级的社会风气 , 都使这位「恋爱线条粗且短」的豪迈汉子的恋爱有花无果 。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女主角,伯爵千金朱丽叶塔;拥有无比细腻感情的泰丽莎冯‧布伦斯威克;至死前仍是贝多芬密友的约瑟芬‧布伦斯威克;燃起四十多岁的贝多芬的爱火的泰丽莎‧玛法蒂……以及更多更多的美丽少女………,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这些爱情的打击,继而谱出无数旷世的杰作:「月光奏鸣曲」、「春之恋曲」等等 。
在贝多芬去世后的第二天,人们在他的一个秘密抽屉内找到三封没有署名、收信人姓名、日期的情信,现被称为「给永恒爱人的信」 。由於信裏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后世佷多研究贝多芬的学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演变成论战 。有人说是桂察第小姐,又有人说是和他订过婚的泰丽莎冯‧布伦斯威克小姐 。贝多芬的恋爱结果并没有成功,最终还是独身而终 。大家所熟悉的钢琴曲「给爱丽丝」,本来是「给泰丽莎」,由於在出版时校对错误而一直错下来 。然而不管这位女性是甚麼人,我们应该注视的是在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心中有股不灭的爱火,而且升华至艺术创入之中,谱出无数扣人心弦的作品 。
贝多芬在世时常被指为愤世嫉俗,脾气暴躁 。可是,有谁想过30多岁耳朵出现毛病,作为一个天才横溢的音乐家,这是何其残酷的命运?为了掩饰耳疾,听不见也要装作听见,而且也很忌讳别人谈论耳朵的事 。人们只知道他脾气暴躁,极难相处 , 但又有谁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恐惧?贝多芬热爱生命,热爱人类 ,  端看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若非有一颗热爱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籁?
贝多芬是第一个获得自由的艺术家,他曾说:「要尽量做个正直的人 , 让爱自由尤其高於一切,即使面对一位君主,也绝不出卖真理!」也就是有了这种自由,贝多芬的作品才能脱离实用的曲式,而依凭内心深处涌现的灵感自由创作,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独特的个性,洋溢著撼动人心的热与力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但作品中蕴藏的力量却是无法言传,只有不断的聆听,才能体悟贝多芬的启示:向命运挑战,永不妥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