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初夏 夫妻双双做成标本:生前为人民服务,身后为医学献身,最浪漫的爱( 二 )


与此同时 , 李教授回顾一生 , 看着身边的朋友都进入了老年 , 逐渐地一个一个离开了人世 , 他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归宿 。
一次他去青岛医学院参观 , 看到了自己的恩师沈福彭教授的遗体做成的骨骼标本 。 他大受震动 。
                                 我国遗体捐献第一人沈福彭教授的遗体骨骼标本沈福彭 , 是著名的医学家 , 解剖学家 , 也是李秉权教授的老师 , 为医学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 在临终时 , 他留下了遗嘱 , 把自己的脏器供解剖研究 , 而他的骨骼则做成一具骨骼标本 , 供学生学习之用 。
沈福彭教授也是我国捐献遗体制作骨骼标本的第一人 。
著名作家秦牧 , 曾经为沈福彭教授写过一首诗: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
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
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
恩师捐献遗体的举动震动了李秉权教授 , 同时他也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岁月 。
李秉权在读大学时 , 因为遗体标本极端缺乏 , 和同学一起冒着敌机轰炸的风险 , 去乱葬岗上寻找可以利用的尸体 。
一旦找到合适的尸体 , 就在野外生火架起铁盆 , 把尸体进行蒸煮 , 制作成骨架 , 再带去学校使用 。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 , 进一步促成了李秉权教授后来选择捐献遗体的决定 。
回忆与现实连接在一起 , 李秉权认真地考虑捐献遗体的事情 , 直到2000年 , 李教授开始向家人宣布自己捐献遗体的决定 。开始几个孩子都无法理解 , 但李秉权教授说:“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 , 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作一些贡献 , 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 , 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 。
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 , 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 , 再做成一副骨架 , 供教学使用 。 ”
儿子李向新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父亲捐献遗体时说:“在我的印象中 , 父亲准备这个事情很久了 , 他说他这一生有三大财富 , 第一 , 我有三个好学懂事守法的孩子 , 第二个财富是有几千册优秀的医学书籍 , 第三个财富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好老伴”
而胡素秋教授很理解李教授的决定 , 并且决定与他一样 , 百年后也要捐献遗体 。 当两位老人收到相关部门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时 , 李教授如释重负地笑了 , 他完成了人生最后的愿望 。 2005年李教授去世后 , 如他所愿 , 没有葬礼与追悼会 , 而是把体内的器官和骨骼都做成了标本 。老伴先去 , 胡素秋教授大受打击 , 但生老病死 , 对于一个花甲老人来说 , 总是不能不想开的现实 。 同年 , 胡素秋教授也写下了捐献遗体的遗嘱 。
2015年 , 胡教授去世 。
4年后 , 胡素秋教授的遗体也被制作成骨骼标本 , 阔别14年 , 终于回归到老伴的身边 , 和李教授的遗体骨骼标本站在一起 。 成为永远的无语良师 。
“生为人民服务 , 逝为医学献身”
李秉权教授和胡素秋教授 , 真的是生前身后 , 都在为医学为人类做贡献 。
生前相伴 , 身后并肩 , 我想最浪漫的爱情 , 莫过于此了吧 。
我也曾是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 , 也曾经在临床工作过几年 。虽然我后来离开医学行业 , 但那些接触各色病人的经历 , 那种面对绝症病人的无助 , 也同样让我对人生 , 对生 , 对死 , 有了别样的理解 , 我们的医学事业前路漫漫 , 有多少难以攻克的绝症 , 带走了一个又一个对生命对充满了眷恋的灵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