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初夏 夫妻双双做成标本:生前为人民服务,身后为医学献身,最浪漫的爱( 三 )


而我们的医学进步 , 与遗体捐献也是分不开的 , 一个医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无语良师的奉献 , 我读书时 , 因为遗体不足 , 整整一个班级 , 五十多人 , 面对着一具遗体教学 , 排队轮流去遗体上认识各种组织器官 。
因为只是中专学校 , 根本没有条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解剖学 。
而遗体的不足 , 与咱们传统的生死观念都有关系 , 因为有着要留全尸的执念 , 对于捐献遗体 , 想像着死后再被解剖 , 绝大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 。
我正是看了李秉权和胡素秋夫妻的故事 , 又想到求学时代的经历 , 我也想到了百年后捐献遗体 。前几天我刚刚网签了遗体捐献协议 , 包括器官 , 组织和遗体 , 并且叮嘱老公:“有一天我走在你前头 , 一定要把我捐给医学事业!”
老公以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我:“你死后的事你还要做主!”
我动员他一起签了 , 他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你愿意死后被刀子解剖随便你 , 别扯上我 , 我要埋在我家的祖坟里 , 守着我的父母!”
老公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人 , 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从土葬到火葬的变革都使得无数人难以接受 , 更何况捐给医学 , 供解剖之用呢?
古人咒人之最恶毒之时往往说“死无全尸 , 死无葬身之地” , 老话又说“入土为安” 。 哪怕现在都要火葬 , 火葬后也要埋在地下 , 一个土馒头才是我们认可的归宿 。
关于人生的归处 , 绝大多数人都有着牢牢的执念 , 传承着古往今来的习俗 。
李秉权教授捐献遗体 , 有受着他的恩师沈福彭教授捐献遗体一事的震动 , 而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底层劳动者 , 我感动于李教授夫妻的故事 , 综合自己的考虑 , 也做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 。
【蝉鸣初夏 夫妻双双做成标本:生前为人民服务,身后为医学献身,最浪漫的爱】我相信 , 沈教授 , 李教授 , 胡教授们的大爱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 感动着更多的人做出同样的决定 , 这是爱在人间的传递 , 相信随着社会进步 , 思想开通 , 愿意为医学捐献遗体的人会越来越多 , 让我们的医学生有充足的标本资源来学习 , 相信我们的医学一定也会越来越进步 , 能够更多地从生死线上拯救回痛苦挣扎的生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