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宜春叫袁州,为何宜春叫袁州?

1、为何宜春叫袁州?因为宜春县在古时候曾隶属袁州,为袁州治地 。宜春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故得此名,有着“月亮之都”、“亚洲锂都”之美称 , 先后获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
宜春在中国哪里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是江西省境内辖地级市,西北与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交界 , 为长江中游重要城市之一 。
宜春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 , 有着48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54处名胜古迹,宜春的袁州谯楼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
宜春也被称为“古树之乡”,有着一级古树800多株,同时也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 。
因为宜春县在古时候曾隶属袁州,为袁州治地 。宜春因“城侧有泉 , 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故得此名,有着“月亮之都”、“亚洲锂都”之美称 , 先后获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
宜春在中国哪里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是江西省境内辖地级市,西北与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交界 , 为长江中游重要城市之一 。
宜春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有着48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54处名胜古迹,宜春的袁州谯楼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
宜春也被称为“古树之乡”,有着一级古树800多株,同时也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 。

为何宜春叫袁州,为何宜春叫袁州?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宜春的简称是什么宜春古称袁州 , 可以简称袁 。比一个叫春的城市好 。
宜春,至今尚没有一个出名的别称
为何宜春叫袁州,为何宜春叫袁州?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为何宜春叫袁州袁州也称宜春,春秋时期先后属吴、越 , 战国时期归楚,秦朝属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管辖袁河流域 , 属豫章郡 。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宜春县改立为宜春侯国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废宜春侯国,复立宜春县,仍属豫章郡 。王莽代汉,改宜春县为修晓县,属九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改修晓为宜春 , 隶属豫章郡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划宜春县东境之地(今樟树市西部)置汉平县 。三国东吴宝鼎二年(267年),析宜春县西境置萍乡县,析宜春县东境钟山的东置新喻县 。宜春、萍乡、新喻县均属安成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宜春县为宜阳县,仍属安成郡 。隋开皇十一年(519年),废吴平县入宜阳县,并于宜阳县置袁州 。开皇十八年,改宜阳为宜春 。同年,分宜春县东境地复立新喻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袁州为宜春郡,治宜春县 , 领宜春、萍乡、新喻3县 。
为何宜春叫袁州,为何宜春叫袁州?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袁州区为什么叫袁州袁州区叫袁州这和历史有关 。袁州区,隶属江西省宜春市,地处江西西部,东邻钢城新余 , 南接古城吉安,西毗煤都萍乡 , 西北连湖南腹地,素有赣西重镇之称 。全区面积2532.36平方千米,辖10个街道、19个镇、3个乡 。2019年末,袁州区常住人口108.13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 袁州区常住人口为112.17万人 。
为何宜春叫袁州,为何宜春叫袁州?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宜春为什么被称为,一个叫春的城市宜春,古称袁州 , 赣西中心城市之一,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 , 宜春古称“农业上郡”,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 。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素有“山明水秀 , 土沃泉甘,其气如春 , 四时咸宜”之称 。“明月处处有,宜春月最明”古人曾在诗中这样写道 。位于宜春市境内的明月山,便是这份浓厚的月亮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明月山 , 因山上“有石夜光如月”而得名,竹海、飞瀑、松涛、奇峰等一些列优美的景致,让这座名山“步步拾锦绣,一里不同天” 。根据神话史诗记载,明月山为嫦娥的故乡,是当年嫦娥奔月的地方 , 因此宜春有“月都”、“月城”等美称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旧说平江南者为灌婴 , 据宋人赵与时考证,平江南者为堂邑侯陈婴,非颍阴侯灌婴) 。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 。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在 。一为宜春,一为建成 。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 。建成之名,以其"创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 。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 。晋大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宜春市区的宜阳大道、宜阳大桥就是这样得名而来的) 。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宜春 。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 。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为避讳 , 改名高安 。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 。西汉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 , 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 。刘成于宜春城中筑宜春台 , 刘拾亦在建成城东南二里筑金沙台,均为一方名胜 。今金沙台已废 , 宜春台尚存 。元鼎二年(前115),刘拾免 , 建成侯国除 。元鼎五年(前112),刘成免 , 宜春侯国除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 。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 , 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 。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 。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 。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 。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 。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 。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 。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 。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 , 再次为临江军 。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 。未几 , 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废 。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筠州 。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 , 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 。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 。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 。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 , 明改临江府) 。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 。明清时,奉新县、靖安县、丰城县、铜鼓县(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 。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