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喜欢独来独往,还坚持沉默的人,多半是以下几种心态

01
看过这样一句话:“比努力更重要的是 , 提升你的思维层次 。 ”
如果你对自己以及社会 , 没有很深刻的认知 , 那么你的努力 , 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
瞎努力 , 还不如原地不动 , 静观其变 。
热衷于社交 , 还拼命交朋友的人 , 并不是单纯为了友谊 , 往往是为了某些利益 , 或者是害怕孤独 。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 , 无法把所有的社交都拒之门外 , 但是可以做到 , 在人群中“独行” , 在热闹的环境中保持沉默 , 就像在城市里的“隐者”一样 。
从表面来看 , 喜欢独来独往 , 还坚持沉默的人 , 是标新立异 , 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 其实是他们足够自信 , 学会了冷眼看世界 , 多半有以下几种心态 。
沉默|喜欢独来独往,还坚持沉默的人,多半是以下几种心态
本文图片
02
第一 , 懒得说话的心态 , 人与人的层次不同 , 不必互相吹捧、附和 。
明朝时期 , 文学家徐渭一个人外出 , 借宿在净众寺中 。 禅师请他题诗 。 他盛情难却 , 提笔写下:“半生落魄已成翁 , 独立书斋啸晚风 。 笔底明珠无处卖 , 闲抛闲掷野藤中 。 ”
一个喜欢读书写字的人 , 却没有人欣赏 , 诗句就像珍珠一样贵重 , 但是没有人赏识 , 也卖不出去 , 只能随便丢弃 。 这是一个文人的忧伤 。
古时候 , 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 虽然两个人的身份悬殊很大 , 但是一个会弹琴 , 一个会听琴声 , 彼此成为知己 , 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 。
可是 , 现实生活中 , 我们是难以遇到知己的 , 就是同层次的人 , 也没有几个 。
人与人之间 , 因为爱好、家教、学识、生活阅历、工作环境等不同 , 思想和言语的差距 , 显而易见 。
社交场上 , 互相溜须拍马 , 不过是委屈了自己 , 抬举了别人 , 或者降低了自己的层次 , 附庸作雅 , 内心非常难受 。
事实上 , 你说的话 , 别人不懂;别人的话 , 你不想去理解 。 既然是这样 , 还不如沉默 , 平时也不要聚集 , 眼不见为净 。
03
第二 , 坚持低调的心态 , 对人生有独到见解 , 在群体中显得很安静 。
汉朝时期 , 马援在朝廷为官 , 他听说哥哥的儿子喜欢议论是非 , 并结交不讲道义的人 。 他赶紧修书一封 , 寄给哥哥 , 希望加强管教 。
马援说:“好议论人长短 , 妄是非正法 , 此吾所大恶业 , 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 ”
加入各种各样的圈子 , 还聚集在一起议论是非 , 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 做人 , 听到别人的过失 , 就应该付之一笑 。 对于各种言论 , 应该认真梳理 , 并且加强自我告诫 。
无独有偶 , 清朝末年 , 曾国藩组建湘军 , 弟弟们都想参与 , 但是他坚决反对 , 后来勉为其难地带上了弟弟曾国葆 , 但是也没有重用 。 他告诉弟弟 , 要努力读书 , 不要轻信有什么捷径可走 。
当曾国藩听说侄子们坐着轿子 , 耀武扬威的时候 , 马上写信回家 , 劝他们低调做人 , 富贵气 , 不要太重了 。
其实 , 合群不合群 ,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并不是说 , 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 , 就是不合群;也不是朋友遍地都是的人 , 就很合群 。 能在群体中 , 坚持做自己的人 , 是表面合群 , 内心是在拒绝的;可以被人同化的人 , 是盲目合群 。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 , 常常身不由己 。 就像三国时期的徐庶一样 , “身在曹营心在汉” , 一半糊涂 , 一半清醒 。
当一个人一直非常低调的时候 , 他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
沉默|喜欢独来独往,还坚持沉默的人,多半是以下几种心态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