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是什么,什么是磁盘、软盘、硬盘?( 五 )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 , 1GB=1024MB 。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 , 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
对于用户而言,硬盘的容量就象内存一样,永远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Windows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除了更为简便的操作外,还带来了文件大小与数量的日益膨胀,一些应用程序动辄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盘空间 , 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因此,在购买硬盘时适当的超前是明智的 。目前的主流硬盘的容量为10G和15G,而2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亦已开始逐渐普及 。
其实,硬盘容量越大 , 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 。例如火球10G的价格为1000元,每G字节的价格为100元;而火球15G的价格为1160 , 每G字节还不到80元 。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 。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 , 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硬盘的单碟容量为6.4G以上,而更高的则已达到了10G 。
二、转速
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动的圈数,单位为rpm 。
目前市场上主流IDE硬盘的转速一般为5200rpm或5400rpm , 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和Maxtor则达到了7200rpm,是IDE硬盘中转速最快的 。至于SCSI接口的硬盘,一般都已达到了7200rpm的转速,而更高的则达到了10000rpm 。
三、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
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 , 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 , 一般应在4ms以下 。
四、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 。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 。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 。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 。
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
目前Fast ATA接口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 。
五、缓存
与主板上的高速缓存(RAM Cache)一样 , 硬盘缓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系统前后级读写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以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 。目前,大多数IDE硬盘的缓存在128K到256K之间,而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则使用了512K Cache 。
硬盘数据保护技术
硬盘容量越做越大,我们在硬盘里存放的数据也越来越多 。那么,这么大量的数据存放在这样一个铁盒子里究竟有多安全呢?虽然,目前的大多数硬盘的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已达300,000小时以上 , 但这仍不够,一次故障便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因为对于不少用户,特别是商业用户而言,数据才是PC系统中最昂贵的部分 , 他们需要的是能提前对故障进行预测 。正是这种需求与信任危机,推动着各厂商努力寻求一种硬盘安全监测机制,于是 , 一系列的硬盘数据保护技术应运而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