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垃圾通常占总量的百分之多少,垃圾分类对环境治理有什么益处?(17)


三是人人自觉,认真细致 。
养成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 。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 , 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 。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非常严格: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用过的喷雾罐要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 。
四是废物利用 , 节能环保 。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 , 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 。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 , 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又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上世纪60年代的严重环境污染“逼”出了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的深刻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 。就在认真克服一个个危机的过程中,日本把其他先进国家一一超过 。
我的一位年长的日本友人曾被长期派驻西欧,他说起过每年回国探亲时逐年难买礼物的“尴尬” 。这是因为,他的亲戚、朋友由原来追捧西欧产品纷纷变得喜爱精工手表、丰田汽车、尼康相机等世界一流水平的本国产品了 。如此成就的取得 , 除了有高效、合理的管理体系外,靠的就是广大民众的精神与干劲 。而垃圾分类中透射出的那种认真精神,无疑是其中最放异彩的一个部分 。
日本人最讲认真、细致,这在众多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东京都各商业区人行道上的地砖几十年都不会出现凹凸不平的塌陷,建筑师要求楼梯毛坯的背面等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整洁光滑 , 等等,不胜枚举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的上述事例给我们很多启示 。仅就垃圾分类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硬件还远不能与日本相比,但更大的差距恐怕还是在软件上,即在于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在于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 , 也在于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 。由此引申开来 , 只有大家都摒弃嫌麻烦的想法、大概其的思维习惯和安于中流的低标准,才有可能做到垃圾分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消灭城市管理中“三不管”的死角 , 有专人来治理脏、乱、差的现象 。[1]
美国垃圾分类
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圆,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 。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 。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 。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