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佛光寺大殿到底有多美?它有着怎样的历史?( 二 )


这种建造方式在唐代主要是使用在皇宫建筑和寺庙建筑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中 。其他的现存的唐代以后的殿堂楼阁大部分是简化的建筑风格,它们的特点是檐柱比金柱矮上一两足材,在金柱头上的辅作被简化变小 , 并且取消了平棋枋和消明螅仅用草螅在有天花的情况下,底层的草蠡峒孀銎狡彖省
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梁和聿憬峁梗作为殿堂昂结构最前端支点的是下面一条大梁,而上面的那一条大梁则压住昂尾 , 两条大梁跟中间斜着的昂一起组成殿堂上方结实而又沉稳的杠杆结构 。
三、佛光寺东大殿还有跟日本天平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相同的小方格平,这也是其作为大唐殿堂式建筑的典型例证 。
(一)“梁架”之美
东大殿的梁架还采用了托脚叉手,托脚也就是檩和下一层梁头之间斜着放置的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扶持檩 , 清朝时期的建筑就没有这个构件;而叉手是指脊檩和平梁梁头之间斜着放置的木件,主要功能是扶持脊檩的斜撑,在明清时期这个构件也被拆除了,改用脊瓜柱 。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哪个朝代,佛光寺大殿到底有多美?它有着怎样的历史?】东大殿的平梁上边最上边的一端使用了三角形的人字骨架,这种房梁骨架结构的使用,可以说在现存的全国范围内的木结构古建筑位列第一 。
在平梁之上使用大叉手而不是侏儒柱 , 两个叉手之间相交的顶点跟令拱相互交错 , 而替木跟脊搏是受令拱承托,这些都是唐代时期的建筑特色 。这些传统的屋梁构架上部的建造手法都是从汉代延伸相传的 , 在南禅寺大殿和山东地界汉代朱鲔祠的石刻上也有见过这样的建造手法,只是这种结构在五代之后就绝迹了 。
(二)“升起”之美
佛光寺东大殿的屋面坡度比较平缓,檐口和正脊都有所提升的角度,建造升起曲线,在唐宋古建筑里边,“升起”这种建筑方式比较常见 , 也就是从房屋中心开始 , 两侧的檐柱都会比中间的次第稍稍高出些微的建造方法 。
屋檐的升起便是:中间的柱子高度不变,次间、梢间、尽间比中间的柱子头依次抬高两寸,让房屋的檐口逐渐形成一条缓和而又升高的曲线 。
而翼角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转角的地方,因为它向上翘起 , 就像是一只舒展羽翼蓄势待发准备翱翔于天际的鸟儿,而被称为翼角,从唐代开始就出现了翼角翘起的屋檐,屋角的地方角梁断面的高度大致是椽高的三倍,角梁跟椽的下端都是搭造在檐檩之上的,通过铺望板的方式,来让角椽的上皮渐渐变高 , 高度达到了跟角梁上皮一样 , 殿堂在设计上专门各在屋角的地方正侧面的檩上垫上一根三角形的小木条 , 这种木条在宋代被叫做“生头木” , 而它在清代被称为“枕头木” 。
这样垫造屋檐到转角的地方就可以出现平缓的升起上翘 。因为“升起”的建造手法,从屋檐到转角的地方有些微的弧度并且转折自然,从殿堂美观的角度上分析 , 唐朝时期的转折过度并且自然 , 明清时期过度显得稍有生硬突兀 。并且东大殿的殿檐探出足足有三点九六米,这是宋朝开始的木结构建筑里所没有的 。
(三)“斗拱”之美
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肥硕,经实际测量,它的斗拱断面尺寸达到210*300厘米,这种建筑风格有晚清时期斗拱断面的十倍之大 ,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评价东大殿:殿檐出探深远,斗拱雄伟宽大,是典型的唐代古建筑 。
而且东大殿的内外柱上总共采用了七种斗拱构件:外檐柱头的斗拱铺作,外檐补间的斗拱铺作,转角的斗拱铺作,内槽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山面中柱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补间的斗拱铺作,内槽转角的斗拱铺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