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什么时期,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 三 )


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之後 , 陆续有梵僧来华 , 他们主要经由丝路前来 。然梵僧弘化有显著事迹者,始於东汉末年以洛阳为中心的译经工作 。据《开元释教录》载 , 从桓帝到献帝(一八九-二二○)的四十年中,译有经典一八七部三七九卷,这说明中国佛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而译经高僧中以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最具代表性 。
安世高,原为安息太子,东汉桓帝建和元年(一四七)东来洛阳 , 二十馀年间,致力译经,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四谛经》、《八正道经》等三十馀部,多为小乘禅数「阿毗昙」之学,是中国早期传译小乘思想的第一人 。其次第禅观的修行及传译的平易精简,对佛教的传播贡献卓著,是中国早期佛学流布的奠基者 。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大月氏人,桓帝末年游化至洛阳,於灵帝时译出经典十四部二十七卷 , 皆为大乘之学 , 以《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最为重要 。《道行般若经》乃中国般若系经典最早的译本,其後魏晋玄学兴起,般若思想能相应盛行,此经居启蒙之大功;《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是介绍大乘禅观的著作 。其中,《般舟三昧经》又为阿弥陀佛信仰传入汉地的开始 。支谶的译典,为後世大乘佛教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综观中国佛教初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 。这是由于时当印度大小乘兼畅之世,所以汉末二大译师实代表印度佛教的两大系统,也可以说中国一开始所接受的佛教便是兼具大小乘,这是中国佛教初传的特色 。
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因文化背景全然不同,故被视为与当时流行的黄老神仙方术同类,仅通行於少数的王公贵族之间,如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桓帝「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 。尔後,在社会政治上,宦官外戚斗争为患,天灾时起,黄巾起义 , 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在学术上,两汉儒家困於「经学考据」、「谶纬合流」而抑郁难抒 。因此平民、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心灵困顿之时,佛教的无常及因果观,纾解了他们的情绪,而方等般若的精深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 。所以,到了汉末三国时代 , 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 , 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 , 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 。
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 , 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 。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 , 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 。”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郑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 。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42章(这就是著名的《四十二章经》),并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当地遇见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 。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 , 随蔡忠恍欣吹铰逖?。汉明帝对嗣堑牡嚼幢硎净队?nbsp;,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 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 。白马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经则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 。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