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是怎么形成的,霜是如何形成的( 三 )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 , 其云滴大小的分布状况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 。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 , 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 , 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 , 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 。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 , 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 。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 。

霜是怎么形成的,霜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霜是怎样形成的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 , 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 , 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 , 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 。
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 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如果露点温度在 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 , 称为霜 。有时已生成的露,由于温度降至 0℃以下,冻结成冰珠,称为冻露,实际上也归入霜的一类 。
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 。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 。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 。
扩展资料
霜冻是中国“旱涝风冻”四大气象灾害之一,中国历史上史书和地方志中霜害记载不绝 。1953年4月11至13日中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大范围霜冻,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就减产50亿斤,造成了当时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 。
这种霜冻灾害却并非是由水汽凝结成的白色晶体——霜 。造成霜冻灾害是零下低温 。实际上,当大气中水汽凝华成霜时,并不会吸收热量降低气温,而会因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而减缓气温下降 。
所以,在中国北方 , 冬季中由于空气中水汽极为稀少,常常发生气温虽降到零下而并未出现白霜,但作物却已经受到冻害的情况 。农民形象地称之为“黑霜” 。
北京冬季常有这类气温零下却无白霜的“黑霜” 。例如,根据30年平均气象资料,北京最冷的一月份 , 清晨最低气温虽几乎天天都在零下,但是实际出现白霜的天数,月平均只有13.4天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霜
霜是如何形成的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
科学上 , 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 , 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 。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 , 才会结霜 。
霜的形成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 。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 , 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 , 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