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有什么由来?清明节扫墓要做些什么?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相传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 流亡途中 ,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 又累又饿 , 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 , 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 , 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 , 重耳作了国君 ,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 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 劝他面君讨赏 ,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 , 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
晋文公听说后 , 羞愧莫及 ,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 , 树木茂密 , 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 有人献计 , 从三面火烧绵山 , 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 ,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 火熄后 ,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 , 恸哭 。装殓时 , 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 ,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 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 并晓谕天下 , 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
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扫墓清明节流行扫墓 , 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 “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 , 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 , 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
清明节扫墓流传1、修整墓地:
墓地是逝者长眠之地 , 即阴宅 , 和我们的房屋一样 , 如果不修整 , 杂草丛生 , 势必会影响逝者 , 逝者就不能很好地庇佑我们 。
清明节上坟是一种祭奠先祖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 。平时很少去祖先的坟上 , 借清明节去看一看 , 在坟头上加点土 , 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 , 的确是件好事情 。
但是清明上坟可不要乱动 , 不能把那些东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齐的石头扔掉 , 换成漂亮整齐的石块 。总的原则是“不要乱动 , 只加不减” 。就是不要轻易乱动祖坟 , 泥土和石头只增加不要减掉 。不好看不整齐的石头可以在其外面再加一层将其包住 。
还有一点 , 将祖坟修得金碧辉煌并不是件好事情 。很多兴旺的家庭因此败落下来 。
2、坟头压符:
墓地修整干净之后 , 取石块、砖头或草皮覆盖于坟头 , 并压上一张“荫佑子孙符” 。
压符的做法 , 源自“挂纸”、“压纸”的习俗 。挂纸可以是象征着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的居处所添的新瓦 , 也可以具有识别的作用 。到了清明节 , 凡是墓头有墓纸的 , 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 , 如果没有的 , 就是没人祭拜的孤坟了 。
大部分祭祀者 , 选择的是黄表纸裁切成长条形压于坟头 , 而在道教文化兴盛的南方 , 流行的是用道观开光的“封妻荫子符” , 寓意福荫子孙 , 福佑绵长之意 。非常灵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