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选择丁克的家庭如今到底如何,三十年前选择丁克的夫妇,晚年现状怎么样了?( 四 )


丁克夫妻有自己的收入,有退休金,有医保,但如果有任何一方先走了,留下来的那个人,就只能孤零零一个人了 。没有孩子,亲戚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 , 倘若想要托付,可能就只有养老院了 。
2、生病就医,谁来照料?
《安家》的宋爷爷还是幸福的 , 因为在他生病的时候,有江奶奶在身边,江奶奶第一时间叫了救护车 , 在医院也是床后的照料着 。
但是江奶奶比宋爷爷年轻十几岁呢,生活中年龄差距这么大的夫妻还是比较少的 。万一两人身体都不好呢?万一哪一方先走了呢?
国内都养老体系远远没有国外这么发达,就算住养老院 , 也是远远没有家人照顾来得周到和全面的 。
3、人活一世,总要有点精神寄托
钱钟书走了以后,杨绛先生还能独自一人留在世上多活十几年,那是因为有着一种莫大的精神支撑,那就是她要留下来 , 为钱钟书、为他们这个家,打扫现场,整理钱钟书的作品,回忆与家人相处的这一生 。
现实中的很多人,如果没有孩子,那么唯一的精神支撑就是老伴了 。倘若一人先走 , 那么另一人纵然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苟延残喘 。
江奶奶才会在宋爷爷去世后不久,便也跟着去了 。也是因为宋爷爷就是他的全世界,宋爷爷去了,她就没有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必要了 。因为没有精神寄托了,即使活着,也没意思 。
为什么中国人的“养儿防老”观念这么重?
和外国不同的是,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 这种人情在家庭中体现得尤为重要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照顾,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与赡养 。
我们永远逃不出这种关系与情感的羁绊,所以生儿育女,养儿防老 , 早已深入国内内心 。
如果做一辈子丁克,一生没有子嗣 , 会怎么样呢?
举个例子 。
日本没有中国这样的情感羁绊,而日本人又最怕麻烦人,所以日本的老年人就算自己照顾不了自己 , 也不会麻烦子女,或者就算麻烦了 , 子女们也会选择无动于衷 。
于是,就有很多日本老人流落街头 , 或者自杀 。
而在中国,很多孩子看起来“不孝”,日常会有婆媳矛盾?。嵯悠改缸龅貌还缓冒∈裁吹? ,但是每到关键时刻,比如父母生病了,瘫痪了,需要人照顾了 。
无论曾经有多少的恩恩怨怨,那一刻在病床前此后的,在医院家里忙前忙后的,一定是你的孩子 。
养育孩子纵然是苦累和操心的,但关键时刻,孩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
中国人对儿子有执念,其实也是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有孩子,总归是有人养老送终的,也不至于晚景太凄惨 。
再换个角度说,人老了,没有了年轻时候的繁忙和追求,此时如果还有些家长里短可以操操心,还有儿孙绕膝,岂不热闹快哉?
有一句话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 。
与丁克一族不同的是,孩子,就是你生命的延续,就是你的希望 。
丁克,在欧美盛行,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传入国内,起初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接受"丁克",后来这种夫妻双方有着双收入,不打算生孩子的生活方式,逐渐在高知家庭中流行 。
他们还被赋予一个共同的名字:丁克族 。
三十年过去了 , 首批丁克夫妻也早已步入晚年生活,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过的幸福吗?有没有开始后悔?
首批丁克夫妻谈晚年生活:差距太大 , 有人后悔,有人无所谓
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 , 本质上没有对错,只是个人选择不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