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论语》:立身行事,求达不求闻
文章图片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张问孔子 , 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说: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应答说:我所理解的“达” , 是知名于国家 , 知名于乡邦 。孔子说:这是“闻”啊 , 哪里是“达” 。孔子强调 , “达”为“质直而好义 , 察言而观色 , 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 , 是“色取仁而行违 , 居之不疑 , 在邦必闻 , 在家必闻” 。“求达不求闻” , 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 , 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 。
从文意来分析 , “闻”指名声、令誉等社会知晓度 , 而“达”则指“质直好义” , 涵摄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 。诚如朱熹所注:“达者 , 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 。”显然 , “达”是向内的 , 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 。故朱熹又说 , “达”要在“主忠信” , 行为合宜 , 谦虚低调 , 处事慎重 , 皆自修于内 , 不求人知 。与此相对 , “闻”则是向外的 , 务求人知 , 博取名声 , 其间难免务虚矫饰 , 表里相违 。
【孔子 《论语》:立身行事,求达不求闻】“达”与“闻”有此迥异 , 故孔子舍“闻”而取“达” 。他反复强调君子不应汲汲于求知于他人 , 不要在意所谓名声的有无和大小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 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 , 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 , 更不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 患其不能也 。”孔子甚至认为不被人知而淡定自如 , 不愠不怒 , 才是真正的君子 。
显然 , 在孔子看来 , 求“达”的君子 , 是内在自足的 , 无须外求干誉;求“达”的君子也是内向务实的 , 故也无意于外在的虚名 。因此 , 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 , 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 , 言行应一致 , 言而过其行 , 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孔子尤其要求 , 作为一个君子 , 不仅要做到言出有物 , 做不到的不说 , 说的则必须做到 , “君子于其言 , 无所苟而已矣” 。所谓 “无所苟” , 即意力戒虚浮 , 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 , 夸诞其语 。
文章图片
从《论语》可见 , 孔子对于自炫之类求名的花言巧语 , 极为反感 , 也十分鄙弃 , 斥之为“不仁” 。“子曰:巧言令色 , 鲜矣仁 。”文中的“巧言” , 按朱熹的注解 , 即“好言” , 不过此非好坏之好 , 而是“致饰于外 , 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 , 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 , 以哗众取宠 。
孔子之所以如此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 , 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 今之学者为人 。”这儿的“人—己”之分 , 非如一般意义上的“人—我”之别 , 其所谓“为己” , 非谋一己之私利和好处 , 其所谓“为人” , 亦非为他人着想的奉献 。在上述语境中 , “为己”即实事实做 , 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 , 而“为人” , 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 , 即只意在邀誉而已 。“为人、为己”之分 , 表面上谈的是治学 , 其实论的是如何做人 , 特别是如何做一个君子一样的人 。孔子借古讽今 , 欣赏的是“为己” , 鄙薄的是“为人” , 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 , 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 , 即“君子求诸己 , 小人求诸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开端》众生皆苦!除了小人物让人破防,还隐藏着什么样的思考?
- 姐妹花|电视剧《女人万岁》杀青,殷桃、刘以豪等领衔主演
- 《今生有你》:谈静老公闹事,儿子生病,她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 《今生有你》40多岁被离职的老赵:他的话,揭开职场人的隐痛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西京|《镜·双城》西京云沫:此生与君相爱,不负空桑,更不负这份深情
- 葛薇龙|三刷《第一炉香》:明知道乔琪不爱自己,葛薇龙为何还要嫁给他?原因有三
- 再回首 《再回首》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
- 李莫愁 《神雕侠侣》:到死仍是处女的李莫愁,她拿得起,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