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8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翻两番,这一数据代表什么,国家卫健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亿,这个数值意味着什么?( 二 )


有专家断言,在2050年时 , 国家的人口可能会锐减到13亿,但是社会的劳动力应该还是在半数以上 。人口老龄化其实并不可怕,大家可以通过培育新生代来缓冲这种老龄化 。但是说到底 , 谈起2050年的变化,国家其实比我们更加操心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要跟着国家对于人口的计划走,就一定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了 。
到时候银发经济肯定会非常火爆 , 还有很多老年人六七十岁还不能休息,照样在意向岗位工作 。
也许以后老年人的用品和保健品特别的畅销,而且人也会特别的孤独 。
未来老龄化会加剧,年轻人的压力变得更加重 。
未来有可能年轻人都不堪重负了吧 。

2050年8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翻两番,这一数据代表什么,国家卫健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亿,这个数值意味着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老人照顾老人越来越普遍,如何解决这一养老困局?中国法定的老人起点年龄是60岁 。
60岁的时候,陆晓娅离开了她一手创办的公益机构,原因是生病的母亲需要照料 。在那一年,83岁的母亲进入了阿兹海默症中期 , 已经是法定“老人”的她,依然在母亲面前扮演孩子的角色 。
“老而无子曰独”,养儿防老,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记忆 。孟子是传统孝道坚定的支持者 , 然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无数的高龄老人正在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局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考验 。80岁,90岁……许多高龄老人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活到这样的岁数 , 与长寿伴随而来的,还有令人措手不及的照护困境 。
01
从敬老到恐老
如果一个高龄老人失去了自理能力,吃喝大小便都要人照护,不能行走、不能说话……你会想到什么?
“残酷”、“绝望”、“还不如死了”……社会上对老人的普遍看法,充满了悲观意味 。
但老人的形象并非一直如此 。
在平均寿命不到60岁的农耕社会,“长寿”是一个备受尊崇的标签,高龄代表着睿智,深谋远虑和经验富足 。在推崇孝道的中国,长寿老人往往掌握着一个宗族的最高话语权,甚至犯下罪行也不会受惩罚 。
“虽有罪不加刑焉”—— 汉《王杖诏令册》
敬老文化的瓦解始于社会形态的改变 。在古代,老人的记忆和经验弥足珍贵 , “老人言”多被人们乃至统治者奉为圭臬;由于长寿老人的稀少 , 统治者乐于供养高龄人群,以显示自己的仁德 。
但在现代社会,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就被大大降低了: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老人很难拥有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能;医疗水平的进步虽然大大延长了寿命,却也造成了抚养比的上升 , 养老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
2021 年 ,陆晓娅的《给妈妈当妈妈》一书出版 。在这本书中她写道:“我怕的其实不是陪着老妈,而是怕‘耗着’,什么也不做地耗着,让时间 , 宝贵的时间 , 宝贵的生命,就这么一点点地耗尽 。”
在照护的过程中,五六十岁的子女们,不得不担任起全职护工的工作 。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原本属于退休后的清闲时光 。
过去赡养老人 , 可能只需要几年 。在高龄老人越来越不稀奇的今天,这个时间变成了十几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对于经济能力欠缺的家庭 , “老老照料”不是尽行孝道 , 而是沉重的负担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榆林埋母案 。2020年的5月,58岁的马宽乐将79岁的瘫痪老母推入墓穴,“因为床上都是屎尿 , 臭烘烘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