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不是寒食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是不是寒食节寒食与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两个节日 , 由于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 , 庆祝活动也颇近似 , 因此将二者合并起来一起庆祝 。
我国的清明节是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 。这个节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 , 它是寸序的标志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5 。时 , 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雨量增多 , 人们根据它的特点安排耕作 , 江南人“清明前后 , 种瓜种豆” , 春耕生产就忙乎开了 。二是指节日 。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 , 现今具有节日意义的只有“清明” 。那么 , “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的节日呢?据《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 , 谓之寒食 , 禁火三日 。”这是说 , 冬至过后一百零五天 , 就是寒食节 , 以此推算 ,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 , 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 , 且又禁火三天 , 如此 , 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的区分了 。到现在 , 人们已把寒食和清明并称 , 祭寒食也相当于祭清明 。
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
清明节和冬至节、过年都是祭祖的重要日子 , 你知道民间清明扫墓从何时成为礼典的一部分吗?
寒食、清明扫墓的民俗在唐代时已经相传成俗 , 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寒食民俗的上坟祭扫列入礼典 , 允许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员行一样的上墓拜扫礼 , 以展子孙孝思 。[1] 上墓奠祭准备祖先生前爱吃的食物 , 祭拜后哀泣辞别 , 可在看不到祖先坟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馀馔 , 不可作乐 , 表示孝子之情 。从唐以来 , 每年到了这时 , 全家上坟扫墓成了家族重要行事 。
插柳戴柳
柳树生命力强盛 , 古人说柳枝具有辟邪功能 , 「取杨柳枝着户上 , 百鬼不入家」(北魏《齐民要术》) 。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 , 传说追溯到春秋时代晋文公纪念忠臣介子推 。宋代时民间上坟扫墓之后 , 往往折下坟墓边的柳枝插在坟上 , 也把柳枝带回家 , 插在门楣上以辟邪 。陆游说的「人家插柳记清明」就是这般表现(《春日》) 。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 , 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 , 喝凉水 。好端端的春光明媚的日子 , 却为何要如此这般呢?谈到这一风俗 , 不禁使人想起一个催人泪下的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 。
当年晋文公重耳当年因为他父亲晋献公的“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到翟国 , 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 。晋献公死后 , 他的弟弟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做了晋国国君 , 是为晋惠公 。这个晋惠公因为害怕素有贤名的哥哥重耳会威胁他国君的位置 , 于是就派杀手到翟国去暗杀他 , 得到消息的重耳不得不又开始了新的流亡生涯 。
一行人又只好继续往东走准备投奔齐国 , 大伙饥肠辘辘 , 再不弄点东西吃真的只能吃土了!重耳一代公子哪里受过这种苦 , 没过多久就真的饿晕过去了 。为了让重耳活命 , 随从介子推到山沟里 , 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 , 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 重耳果然慢慢恢复了一些体力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 , 大受感动!最后他们到了齐国境内 , 重耳收到齐威王的礼遇 , 大伙才安顿了下来!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