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特点是什么?都有些什么习俗?

清明的物候有哪些特点清明节分为三候 。“初候桐始华”,桐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微风中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 。“二候牡丹华”,这时节国色天香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盛开了,咤紫嫣红,姚黄魏紫,争奇斗艳,尤以河南洛阳的牡丹最为出色 。当地举办了洛阳牡丹节供游人欣赏 。“三候虹始见”,清明节过后,雨量有所增加,空气潮湿时雨后空气中水气含量较高,在明朗的阳光照耀下映出七色彩虹,给本已缤纷多彩的大地又增添了美丽的风景 。
时至清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空气清新,阳光明媚 。“清明时节雨纷纷” 。4月,江南地区雨日大多数在16天左右,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部分地区雨量还要更多,充沛的降水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此时华南的气温已经达到15℃以上,雨量也继续增多 。但这时的北方容易干旱少雨,华北、西北易发生春旱 。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古代清明诗中,常常写到桐花 。如白居易《桐花》诗说“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白居易《寒食江畔》诗说:“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这意思是说,看到紫桐花,就意识到是清明时候了 。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麦花 。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
清明的地方习俗四川
四川成都一带清明节有以糯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 。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 。
【清明的特点是什么?都有些什么习俗?】山西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
舟山
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 。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 。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 。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