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是哪里的风俗,耍社火的风俗

1、耍社火的风俗闹社火又称耍灶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 。
每年过年过节举行,穿街过村进行表演,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现在为的是红火吉祥 。社火凝聚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民族特征、充分表现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 。一般从正月十一日以后就开始了 。
所以正月十一日也叫上彩日,晚上吃上彩饭 。社火可延至正月二十九日 。各乡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 。社日这天晚上,社头将平日准备好的节目编成顺序,演员装扮成各种角色,分乘各种交通工具穿街过村,让群众观看 。
社火的规模大?。?一般显示该村社的兴旺程度 。闹社火的风俗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几年在一些侨乡又渐渐复苏,成了各乡村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 。

社火是哪里的风俗,耍社火的风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社火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是什么?社火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如下:
南方的丰城社火是江西省丰城河西地区的江右民系传统民俗活动,已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 。“社火”是源于人们对菩萨、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 。
社火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 。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可见其延绵之久 。
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 。此时 , 终年劳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就把自己“打扮”一下,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 。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 。
另据梁中元《陇东采风·社火》记载,陇东民间社火和全国各地社火一样,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共同的特点 , 产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击器而歌 , 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 。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 。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 , 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 。现时,社火从根本上不再是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
社火的表现形式:
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 , 西北地区也叫“春官”(民间称为说诗的),如春节到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 , 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 。
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民间称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 , 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 。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 。
一般扮演的有《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等戏剧中的人物 。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 。如表演断桥,由许仙 , 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 。
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 , 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 , 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 。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 , 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 , 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 , 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