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冠TOWN趣史 | 脱发是如何改变流行风尚的?

从古至今 , 头发一直是构成人体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 而充足的发量是体现这一美感的重要保证 , 然而现如今脱发问题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 走在大街小巷 , 防脱、固发、生发、植发的广告随处可见 , 不仅70后、80后存在脱发困扰 , 甚至90后、00后也已进入脱发行列 。 根据调查 , 目前中国有2.6亿人存在脱发问题 , 而男性占比更大 。 “脸丑不算丑 , 秃头逝青春”道出了脱发带来的无奈与辛酸 。
以中华书局男子篮球队为例 , 曾几何时 , 大家在训练之余讨论的话题都是关于NBA球星以及最新的技战术演练 , 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 话题逐渐变成了“脱发的预防与治疗” , 唯一与篮球相关的话题却是:詹姆斯到底有没有植发……
实际上 ,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 , 脱发一直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 从古埃及到古希腊 , 从古巴比伦到中国 , 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曾与脱发抗争 。
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 , 曾试着用鸽子粪混合其他香料及药物来治疗脱发 , 原因大概是鸽子粪是上好的土地肥料 , 能让农作物茁壮成长……但头皮毕竟不是地皮 , 这种盲目类推的结果是惨烈的 , 看看希波克拉底先生的发量 , 就问这样的偏方你怕不怕?

戴冠TOWN趣史 | 脱发是如何改变流行风尚的?
文章图片
西方人习惯将“地中海”式发型称为“希波克拉底的花环”
相比于希波克拉底 ,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就靠谱得多了 。 他观察发现王宫内廷卫士的头发相当茂盛 , 而这些内廷卫士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经过了阉割 。 不得不说 , 亚里士多德先生对脱发的认识是相当超前的——两千余年后 , 科学家们证实了过量的雄激素对头发生长的抑制作用 。 但若以阉割疗法来对抗脱发 , 那这个代价未免太过高昂 。
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诗词歌赋中 , 也有数不清的对脱发的记述 。 相比于杜甫的“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白居易对脱发的心路历程堪称典范 。
白居易很早就饱受脱发困扰——“衣宽有剩带 , 发少不胜梳” , 面对日益稀少的头发他不胜感慨 , 而其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不洗头是不能防脱的 。
【戴冠TOWN趣史 | 脱发是如何改变流行风尚的?】年长身转慵 , 百事无所欲 。
乃至头上发 , 经年方一沐 。
沐稀发苦落 , 一沐仍半秃 。
短鬓经霜蓬 , 老面辞春木 。
……
再到后来 , 面对几乎掉光的头发 , 白居易便与脱发问题和解了 。
朝亦嗟发落 , 暮亦嗟发落 。
落尽诚可嗟 , 尽来亦不恶 。
既不劳洗沐 , 又不烦梳掠 。
最宜湿暑天 , 头轻无髻缚 。
脱置垢巾帻 , 解去尘缨络 。
银瓶贮寒泉 , 当顶倾一勺 。
有如醍醐灌 , 坐受清凉乐 。
因悟自在僧 , 亦资于剃削 。
不过 , 白居易的内心是否真的像诗中所写的这般洒脱 , 也只能是如人饮水了 。
然而 , 古代却另有一人因脱发而改变了当时的流行风尚 , 此人便是篡汉的王莽 。 王莽先生虽在后世留下骂名 , 但青年时代的他 , 在当时却是贤名远播 。 与王氏家族其他追求声色犬马、行事狂悖的纨绔子弟相比 , 王莽严谨持重、事亲纯孝 , 日夜精习儒学 , 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 王氏家族的口碑也因他而得到改善 。 但王莽多舛的政治命途也让他过早衰老 , 脱发便是例证之一 。
面对脱发 , 王莽不得已用头巾包住头部以掩盖发量稀少的窘境 。 蔡邕《独断》中说:“王莽无发乃施巾 。 故语曰:‘王莽秃 , 帻施屋 。 ’”这块包裹头部的头巾即是帻 。 《急就篇》颜注:“帻者 , 韬发之巾 , 所以整嫧发也 。 ”但其实 , 帻起初是地位低下之人所戴 , “帻 , 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 , 即身份低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