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形成的标志,什么叫人格?怎么形成的?( 二 )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 。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巨大影响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 。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级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 , 学生欺骗行为减少 。教育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 , 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
专制型:作业效率高 , 对领导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行动,但常有不满情绪 。
放任型:作业效率低 , 任性,经常发生失败和挫折现象 。
民主型:完成作业的目标是一贯的,行动积极主动,很少表现出不满
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 。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 。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期望 , 并努奋斗以实现老师的期望 。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 , 群体内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 。这种群体具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少年亚文化”特征 。与幼童不同的是,孩子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他们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主要来自同辈团体的拒绝 。
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他们实习着待人接物的礼节与团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 。在少年团体中,他们拥戴那些“品学兼优”的同伴,而不是那些风头十足、具有漂亮仪表以及体育成绩优异的人 。他们喜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具有高智商、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的同伴 。在少年期,男孩子倾向于接纳更大更活跃的团体,他们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权威的倾向;而女孩子则倾向于较合作与平和的集体 。一般来说:少年同伴团体的性质是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不良的少年团伙,这种团伙对少年的人格发展影响极坏 。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拆散”他们 , 要使学生远离这种群体,防止他们对学校及社会带来危害 。
总之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而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
七、自我调控因素
具有良好自我调控能力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不会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视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 , 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 。同时自我调控还具有创造的功能 , 它可以变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己,将自我价值扩展到社会中去,并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把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变革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这种依靠自我调控系统去完成的自我塑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需要一个人不懈地努力去完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