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女心理师》主创:不制造焦虑,要缝合伤口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
《女心理师》原著小说出版于2007年 , 14年后才搬上荧幕 , 却仍是国内迄今专注于心理咨询行业的第一部剧 。
此前影视剧中出现的心理咨询师 , 大部分奔着“犯罪心理学”走 , 甚至是神秘的“催眠大师” 。 而在这部剧中 ,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 , 都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普通人 。
相比原著 , 剧中女主角贺顿也更年轻 , 是一个硕士毕业、30岁左右的年轻人 。
晚 , 也不晚 , 心理健康正和生理健康一样 ,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在专访《女心理师》总制片人郭峰和编剧朱历时 , 他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回答:我们不制造焦虑 , 我们要缝合伤口 。
女心理师|《女心理师》主创:不制造焦虑,要缝合伤口
本文图片
改编
原著是十几年前的作品 , 人们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同以往 , 比如 , 14年前大家还不用微信聊天;更重要的是 , 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 所以 , 剧集源于小说 , 但没有拘泥于小说 。
【女心理师|《女心理师》主创:不制造焦虑,要缝合伤口】郭峰透露 , 在征求原著作者意见的基础上 , 剧中会加入新的案例 。 “案例本身不难找 , 但既要保证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 话题又不能过于陈旧、简单 , 这两者的平衡让主创团队费了很多思量 。 ”
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父母离婚要不要告诉高三的孩子、讨好型人格、暴食症等等现代人关注的话题 。
郭峰说:“案例基本都有原型 , 但要把案例经过加工 , 在影视剧的三棱镜里折射出问题 , 又让观众觉得不那么枯燥 , 不那么冰冷 。 ”
写《女心理师》剧本 , 朱历花了10个月 。 她坦言 , 有两个问题困扰着她:一是时间问题 , 如今的心理咨询行业已经与十几年前不太一样 , 行业更加规范 , 一些当初允许的现在已经被禁止;二是案例问题 , 有时代烙印的故事需要贴合当下去改 , 甚至“大刀阔斧”地改 。
心理咨询有各种流派 , 在改编剧本时 , 朱历最终选择了一个最治愈的流派——主张这个世界不存在有精神疾病的人 , 也不存在有心理问题的人 , 所有的问题只是因为你用了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就可以了 。
“有的人抑郁 , 是因为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不断得到正向反馈 , 就觉得自己只有这条路 。 有一些’恶人’是因为他用了错误的方式 , 认为‘恶’才能解决问题 。 而当你展现给他看 , 原来世界上还有别的选择 , 他也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 ”朱历说 。
女心理师|《女心理师》主创:不制造焦虑,要缝合伤口
本文图片
科普
朱历很有“自知之明” , 知道要写好这样一个专业领域的剧本 , 必须要采访 。 她去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 向专业人士请教基础的心理学知识 , “去了之后才知道 ,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非常小的一块内容 , 但和普通人的关系特别近” 。
采访过程中 , 朱历不断被“教育” , 写剧本的过程中 , 一个心理咨询师团队也一直“跟着”她 。 朱历没有“浪费”这段难得的经历 。 剧中有一个角色是做心理督导的教授 , 朱历就把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 通过教授的嘴巴说出来 , “我尽量不写长篇大论的原理 , 而是用观众能听懂的语言” 。
朱历希望 , 《女心理师》能成为一个“科普剧” , 也许不够专业不够职场 , 但能让观众看过之后 , 更多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 , 更重要的是 , 知道这些问题并不可怕 , 是可以找到好的解决方式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