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是几点到几点钟,未时是几点( 二 )


子时(夜11、12点):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属鼠 。
丑时(后半夜1、2点):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 , 所以丑时属牛 。
寅时(后半夜3、4点):寅字解析为害怕的意思 , 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
卯时(早晨5、6点):据说此时为“大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
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
巳时(上午9、10点):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青草作掩护,所以巳时属蛇 。
午时(上午11、12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的时候,所以午时属马 。
未时(下午1、2点):传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
申时(下午3、4点):天快晚了,猴要呻叫 , 所以申时属猴 。
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当日没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
戌时(晚7、8点):夜的开始,犬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
亥时(晚9、10点):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爱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

乙酉是几点到几点钟,未时是几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古代人是怎么看时辰的???说详细点,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 , 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 , 均有小孔 , 可滴水 , 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 , 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
【丑时】鸡鸣 ,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
【寅时】平旦 ,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
【巳时】隅中 ,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13时至15时) 。
【申时】晡时 , 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
【酉时】日入 ,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