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随时知道时间的
绳结、沙漏 , 日晷、香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 , 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 , 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 ,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 , 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 , 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 , 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 , 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 , 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 , 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 , 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 。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 , 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 。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 , 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 , 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 , 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 。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 。如 , 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 , 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 , 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 , 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 , 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 , 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 , 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 , 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 , 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 , 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 。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 , 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 。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 , 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 , 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 , 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 , 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 , 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六十甲子顺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兴化元宵节为啥是十六,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
- 胶原肽复合果蔬糖果什么时间吃最好,孩子果蔬纤维最好是什么时间吃
- 花茶品牌排行榜,中国十大花茶排名是怎样的?
- 死海的海拔是多少米,死海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 摸排调查有什么意思,村里广播做固定建筑物摸排是啥意思
- 新娘却不是我是哪首歌的歌词,男朋友结婚了新娘却不是我是什么歌,什么歌曲的歌词
- 小棉袄是儿子还是女孩,小棉袄是儿子还是女孩小棉袄是什么意思
- 偷妈头啥意思,破忒头和偷妈头是什么梗
- dxb应该是哪个机场的代码,DXB是哪个国家的缩小
- 三朵玫瑰花代表啥意思,三朵玫瑰花代表的花语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