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麻花的原因,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麻花?( 二 )


相传很久以前,大营一带毒蝎横行,人们为了诅咒,每年阴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 , 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今天的麻花 。
大营麻花的起源和一个动人的传说有关 。据村中老人回忆,明末时,大营一带毒蝎横行,危害甚广 。遭毒蝎蛰者约有半数不治而亡 。人们为了诅咒蝎害,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 , 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成毒蝎尾巴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 。久而久之,这种“蝎尾”演变成了麻花 。所以,大营麻花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 。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当地人总要用麻花待客或作为馈赠佳品传情达意 。大营麻花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联络情谊的特殊作用,逐渐成为带有浓郁豫西风情的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根据含水量的多少 , 大营麻花可分为软面和硬面两种 。最初,大营制作的麻花多属“软面型” 。19世纪中叶,大营人又炸出了含水量较少的“硬面”麻花 。这种麻花长尺许 , 色泽柿红透亮,棱角分明,香甜酥脆 , 久放而不干,营养价值较高,一面世就受到了黄河两岸群众的喜爱 。清光绪二十八年 ,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过大营时,品尝了大营麻花后赞不绝口,称其“香”、“酥”、“脆”,遂赐为贡品 。成为贡品的大营麻花身价扶摇直上,工艺配方由创始者口传心授,秘而不宣 。寻常百姓也只能在喜庆婚宴、走亲访友、重大节日时偶尔品尝一下 。多少年来,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大营麻花一直“深藏闺中” 。
           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 , 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在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 , 字号唤作“桂发祥” 。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 。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 。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 , 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 。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 。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 。老人家不甘心 。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 , 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 。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 , 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 。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 。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 。至于配料 , 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 。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种植甘蔗制成的冰糖、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 。如今的“桂发祥”的招牌是由书法名家赵半知所题写 。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精心研究,刘老八终于创造了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从此“桂发祥”麻花著称于市,广受欢迎,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绝”之首 。而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创立了百年字号,成为天津百姓的最爱食品 。其制作考究、料精货实 。每个麻花中都夹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几种小料配制成的什锦馅酥条,再和麻条、白条拧成5个花 。用花生油微火炸透 。出锅后放上冰糖和青红丝 。特点香甜、酥脆 , 放置数月不绵软、不变质、不走味 。1989年获全国食品金鼎奖和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1991年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提名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