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的风俗有哪些,急需:具体说一下安阳的一些传统风俗吧( 七 )


硬币扁食 。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 。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 , 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 。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
送灯 。三十傍晚 , 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 。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
拦门棍 。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
熬年 。又叫"守岁" 。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 。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 。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 , 通夜秉烛,上香5遍 。是夜禁大声喧哗 , 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 。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 。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 , 以兆吉庆有余 。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 , 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 。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 , 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
初一磕头 。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 。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 。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
走亲戚 。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 , 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 。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 。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
破五节 。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 。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 。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 , 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 。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 , 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 。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 。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
一、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 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
民谣中“二十三 , 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 , 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 , 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 ,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