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什么样的女人,值得用1亿票房去想念


票房|什么样的女人,值得用1亿票房去想念
本文图片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前阵子 , 我和一个90后的朋友一起参加了电影《梅艳芳》的首映礼 。
影片没过半 , 她也开始和全场一起哭得稀里哗啦了 。
梅艳芳去世那年 , 她也就才10岁左右 。 如果说70、80后对梅艳芳还有比较多的了解 , 90后的哭点在哪 , 看完电影我问了她 , 她说:我只知道她最后的谢幕是那么传奇 , 带着这种“已知”的结局去回看她一生的故事 , 这本身就已经很好哭了 。 ”
原来 , 每代人的笑点也许不尽相同 , 但哭点却是相通的 。
其实这不是哭点低 , 尤其是女人之间的很多微妙的感同身受 , 总是连通的 。 即使像梅艳芳这样天后级巨星 , 也一样叫人悲悯 。 那些和我们一样经历过的亲情 , 爱情 , 友情 , 仗义 , 惆怅 , 割舍 , 无奈 , 病痛 , 强颜欢笑......再硬核的女人也都逃不过这些 。
但是她好像在这个充满遗憾的生命里交了一个满分的答卷 , 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做不到她那样 。
所以啊 , 去回看一个既充满遗憾又近乎满分的女人的一生 , 谁能忍住不动容 。

票房|什么样的女人,值得用1亿票房去想念
本文图片

我跟朋友聊起《梅艳芳》的时候总是会说:“这个片子真的真的真的没有刻意煽情 , 都只是在还原场景而已 , 为什么就这么催泪呢......”
想来想去 , 可能是因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 她和那个时代 , 是互相成就 , 现在我们很难找到那样的感觉了 , 我们不光是被她感动 , 还被我们自己给感动了 。
我们能想到的一些纯美的记忆只属于当时 , 感动我们的是那个不可复制的年代和不可复制的人留给我们的一股力量 。
最近《梅艳芳》票房突破了一亿 , 我朋友说:“它不算什么大制作的大片 , 只是平和地还原了一些故事 , 甚至有些流水账即视感 , 但就是有那么多人愿意为梅艳芳的“流水账”哭一场” 。 也有人在评价电影本身的好或不好 , 但在我看来 , 我在乎的话题是背后的逻辑——到底什么样的女人 , 值得人们用1亿票房去想念?
16年 , 我们正在长大 。
其实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梅艳芳和她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 风华绝代尤可见 , 世间再无梅艳芳 。 该抓住的回忆 , 其实我们都想抓住 。
再不回忆 , 我们也要老了 。
这一亿票房 , 好像是我们在用自己最后的青春 , 向梅艳芳做一场告别吧 。
我一直在想 , 梅艳芳这样的人 , 为什么值得那么多人想念 , 也许是因为她短暂又极其精彩的一生真的给后世留下了一些“庞大”的东西 。
毕竟能被称为“香港的女儿” , 一定不只是因为她在红馆开过的演唱会高达15场之多并成为了获奖无数的巨星 , 更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及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辉煌的事业本身 。
很多人可以讲出她的许多“值得”:她的豪爽仗义、敢爱敢恨、珍惜友情、耿直脾气 , 在香港艺人里拥有最高人气无人可及;她不断提携新人、帮助艺人 , 在那个明星辈出的时代里也算得上功不可没;她即使在人生低谷也坚持投身慈善事业 , 为医学研究出钱出力 , 为孤儿和残疾人谋福利 , 成为许多普通人心里的女神 。
这就是为什么16年过去了 , 仍有人不但想念着她 , 还愿意为她拍一部电影 。
这个四岁就在香港荔园登台“打工”讨生活、在流金灯火里出入、却能保持正直和干净的内心的女人 , 即使在身患癌症时日不多的时候 , 也要拖着病痛身体开告别演唱会 , 穿上婚纱“嫁给舞台” , 这个本身就像胶片里走出来的故事 , 却是她的真实故事 , 每个女人看到“穿婚纱”这种细节 , 都会忍不住为她哭一场 , 又会忍不住为她嘴角上扬 。 她让女性看到的另一种可能 , 也是她值得被怀念的理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