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伙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二 )


孩子们都很好奇地看着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 有孩子问卢安克:“你的头发是染了什么东西吗?为什么这么黄?”
也有的问:
原来 , 他们认为在农村大个子欺负弱小者是很正常的事情 。
卢安克听了后有些心酸 , 告诉孩子们:

德国小伙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文章图片
他决心尽力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 , 他认为教育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了 。
卢安克找来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女童 , 之前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 , 卢安克明白他无法按照教学大纲来给这些孩子启蒙 , 再说他也没这个能力 。
他认为他能做的首先是教她们认字、会说普通话 , 至少可以走出大山 , 外出到城市打工;另外 , 提高她们的认识 ,
孩子们听不懂普通话 , 卢安克又不会壮语 , 双方无法交流 , 只得找一个会普通话的村民在旁边翻译 , 尽管这名翻译常常夹带私货 。

德国小伙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文章图片
比如卢安克问学生:
翻译说成了:
但毕竟聊胜于无 , 这一状况直到有学生毕业才得到解决 。
卢安克先从拼音开始教起 , 将日常生活的一些词语转换为普通话 。
第二步是让学生们用拼音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 比如等等 。
写出来后 , 再将对应的汉字教给她们 , 因为她们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事 , 所以对这些汉字很快就学会了 。

德国小伙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文章图片
卢安克从日常的柴、米、油、盐着手 , 教同学们学算术 。
她们以后可能没有机会用到函数、微积分等高深的知识 , 但只要掌握了算数 , 就能在外面维持基本的生存 。
随着知识的掌握 , 学生们眼前的窗户慢慢打开了 , 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
刚开始有学生对卢安克说:
三个月后 , 她们放学都不愿意回家 , 总觉得没有学够 。
村里一些年轻的小伙子见状也申请在一旁听课 , 卢安克的学生越来越多 。

德国小伙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文章图片
一个学生感激地说:
一个小伙子说:
“我去镇上拉大米 , 因为不识数 , 本来是150公斤的米 , 店家只给了150斤 。 真是哑巴吃黄连 , 有苦说不出 。 现在我会认字、算数了 , 就可以出去打工、做生意 , 不用担心受骗了 。 ”
除了普通话、认字等基础教学 , 卢安克还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
他经常给同学们讲外面的精彩世界 , 城里人是如何生活的 , 讲完后 , 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 。

德国小伙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文章图片
比如等等 。
多年后 , 一个在城里开汽修厂的学生回忆说:“卢安克教的这些 , 当时看起来没什么用 。 现在看来 , 他提高了我的眼界 , 激发了我的创造力!”
卢安克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赢得了村民和学生们的尊敬 , 林广屯的小平房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
有人问卢安克:“村里人认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卢安克笑着回答:

德国小伙在中国大山支教10年,拒绝感动中国提名:是中国感动了我!
文章图片
2003年3月 , 因一些原因 , 卢安克来到东兰县切学乡板烈小学 。
这是一所离林广屯有五小时山路的公办完全学校 , 板烈村的经济状况比起林广屯更糟糕 , 在这里 , 卢安克不再教语文、数学 , 而是负责美术、音乐和自然的教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