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人到中年,放下这些东西,才能重拾幸福人生( 二 )
文章图片
詹青云在《奇葩说》那场激动人心的名为“和悲伤和解”的辩论中 , 有这样的一句话:
“我们要做的不是忘掉这些悲伤 , 而是与这些悲伤和解 。 因为那使我们悲伤的一切 , 都是我们曾经热爱过的一切 。 ”
像詹青云所说的那样 , 不是忘掉自己的悲伤 , 而是放下自己的悲伤 , 才能在庸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束光 。
文章图片
三:放下对于外界的在意
西方有句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 我们在乎外界眼光的根源 , 来自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 。
很多人 , 为了获得外界的羡慕与好评 , 费力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完美的人 , 将自己的本我和自我全部伪装起来 , 以超我面世 。
但是外人的眼光岂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 为此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和猜疑 。
人至中年 , 再带着自己的面具 , 不愿以真实的面貌示人 , 那么人生可能就这样虚伪而又拧巴的过去了 。
文章图片
美国采访人员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自传,被奥斯卡影后朱莉娅拍成电影 , 名为《美食 , 祈祷 , 恋爱》 , 在这里 , 这位中年采访人员找到了不被他人的眼光所支配的方法 , 进行了一段疗愈的旅程 。
在自己虽然事业有成 , 但却感觉到空虚和不快乐时 , 伊丽莎白选择了踏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她首先去了意大利 , 尽享美食 , 把节食、减肥之类的事情统统的抛之脑后 。
在那之后 , 她又去了印度 , 在这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度里 , 她和其他的学员一起习练瑜伽 , 一起打坐冥想 , 最终参透人生的真谛在于发现那个自我 , 从此将一切强求外界的 , 都抛之脑后 。
我们如果足够关注自己 , 内心充盈 , 那么外界的眼光就只是眼光而已 , 不起任何的作用 。
是我们把太多的其他意义 , 加注给了这些眼光 , 才让它们对我们产生了意义 , 才让它们甚至产生了影响我们的能力 , 适时放下他人的眼光对自己的影响 , 才是人到中年的活得舒服的秘诀 。
文章图片
有句民谚这么说:提起千斤重 , 放下二两轻 。 这句话甚有道理 。
非常治愈的韩剧《我的大叔》里面有一句台词说:“你的身体也就120斤 , 千斤万斤的是你的内心” 。
人到中年 , 再费力激励自己 , 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岁月无限了 。 更多的是 , 我们需要和自己和解 , 和自己的自尊心 , 野心 , 虚荣心坐下来握手言和 。
放下执念 , 不是为了立地成佛 , 而是给自己的内心减负 , 告诉自己 , 人生自有它的意义;告诉自己 , 生活的答案并不唯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很多人习惯性把过得好与不好 人到中年,趁早扔掉无用社交,余生才会有更多的福报
- 曾有心理学家提出 往后余生,跟真正值得的人交往,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的温暖与幸福
- 年轻时 人到中年,不管你有钱没钱,都别让这三种人到你家串门
- 一个人在年轻时犯错是可以理解的 人到中年,牢牢守住这三样东西,余生最大的底气和福气
- 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高 人到中年选择离婚,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后悔,答案只有一种
- 人到中年,少了和朋友之间的交流,生活反而更加丰富
- 每当过年的时候 人到中年,真的不能和亲戚走得太近,才能避免吃亏
- 人在年轻时走弯路是可以理解的 人到中年,依然喜欢做这些事,可见其很难有大出息了
- 小时候我们总是无比羡慕大人 人到中年,心里很想尽孝,现实却有心无力
- 纳兰性德曾在《采桑子》里写道:“此情已自成追忆 男人彻底放下了你们的曾经以后,也便不会再期待和你有什么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