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人到中年,放下这些东西,才能重拾幸福人生
海明威说:只要你不计较得失 , 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办法克服?尤其是人到中年 , 看淡得失 , 才是快乐人生的真谛 。
无论从古到今 , 对得失的看法都是要求我们看淡 , 要求我们更多的放过那些无法改变的过去 。
年轻时血气方刚 , 热血难凉 , 总是在追求和眺望 。 即使结果并不如意 , 我们也仍然有很多的机会 , 有很多的时间可以挥洒 , 把艰险的天堑变成通途 。
但是人至中年 , 我们已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用力争取 , 我们已经在生活的泥沼里挣扎了太久 , 很多事情可能真的不是凭借勇气就可以达成的了 , 这时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拥抱自己的不如意 , 和自己和解 。
放不下一些身外之物 , 就会使自己困于桎梏 , 主动放下这些东西 , 才能重拾得以自洽的幸福人生 。
文章图片
一:放下攀比心
优劣并不天然存在 , 相反它是一个人造概念 , 它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 人生在世 , 比较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思维习惯 。
从婴孩时期开始 , 我们的父母便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 哪个小孩子说话说得快 , 哪个小孩子先学会走路 。 但是每个人的发育都不是同步的 , 这样的比较真的毫无意义 。
渐渐成长起来的我们 , 不仅没有逃脱开这种荒谬的比较 , 反而更在比较的漩涡当中深陷 。 身高要比 , 成绩更要比 , 才艺要比 , 但是有多少人是真的每次都比赢的呢?
因为有太多比较 , 才会诞生“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名词 。
这样的比较 , 让我们渐渐地丧失了自信感 , 也让争胜负的非黑即白思维在我们的脑海里无法消磨 。
文章图片
成年之后 , 即使没有人再强迫着你去和别人比较 , 自己却依然无法从这样的思维习惯中走出来 。
我们自己会主动去比 , 比较恋人的好坏 , 比较收入的高低 , 人到中年 , 便又开始比较自己的孩子 。 如此循环往复 , 看不见尽头 。
人生始终是自己的 , 别人过得再好也不会匀你一份 , 别人过得再差也不会影响到你 , 自己管好自己才是最应该做的 , 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
民国著名的才女三毛说:“人类往往少年老成 , 青年迷茫 , 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 , 因而觉得受挫 , 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 。 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 , 而人的一生 , 便也这样过去了 。 ”
为了不沉迷于受挫 , 得到真正的潇洒 , 在以后的任何日子里 , 所有比较都宜放下 。
文章图片
二:放下曾经的伤痛
现在原生家庭的理论甚嚣尘上 , 其中被提的最多的 , 便是原生家庭造成不可弥合的伤痛 , 影响自己的一生 。
【心理学家:人到中年,放下这些东西,才能重拾幸福人生】我们无法否认 ,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重大的影响 , 也无法否认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 。 但是我们不能把原生家庭用作自己不思进取 , 不愿改变的借口 。
心理学家 , 诸如岸见一郎此类的阿德勒心理学派主张者 , 几乎完全否认过去对一个人的影响 , 认为今天、当下是孤立的 , 与任何时候无关 。
就算是弗洛伊德之类的主张创伤与当下有关的心理学家 , 也从未说过影响不能改变 。
过去固然无可否认的对我们造成了创伤和影响 , 但是这些影响是可以改变的 。 在日积月累的自我疗愈之下 , 如果还一直沉溺于过去而没有好转 , 这大概率是当事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很多人习惯性把过得好与不好 人到中年,趁早扔掉无用社交,余生才会有更多的福报
- 曾有心理学家提出 往后余生,跟真正值得的人交往,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的温暖与幸福
- 年轻时 人到中年,不管你有钱没钱,都别让这三种人到你家串门
- 一个人在年轻时犯错是可以理解的 人到中年,牢牢守住这三样东西,余生最大的底气和福气
- 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高 人到中年选择离婚,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后悔,答案只有一种
- 人到中年,少了和朋友之间的交流,生活反而更加丰富
- 每当过年的时候 人到中年,真的不能和亲戚走得太近,才能避免吃亏
- 人在年轻时走弯路是可以理解的 人到中年,依然喜欢做这些事,可见其很难有大出息了
- 小时候我们总是无比羡慕大人 人到中年,心里很想尽孝,现实却有心无力
- 纳兰性德曾在《采桑子》里写道:“此情已自成追忆 男人彻底放下了你们的曾经以后,也便不会再期待和你有什么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