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我开始喜欢自己


26岁,我开始喜欢自己
文章图片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22期
26岁 , 我开始喜欢自己@文/闫晓雨没有一个夏天比今年更短 。 仿佛就是下了几场雨 , 吃了几个瓜 , 和朋友们说说悄悄话 , 转眼天就凉了 。 想起上高中时 , 也是这样的季节 , 主教学楼后面有一排长长的树 , 九十月份 , 会变成金灿灿的模样 , 摇摇晃晃 , 树叶铺成一条“魔法小路” , 干燥的天气里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清脆声响 。 晚自习 , 我和好朋友不停传纸条 , 那可真是表达欲旺盛的年龄 , 大段大段的文字钩织着未来的花边 。

26岁,我开始喜欢自己
文章图片
我总是喜欢在靠窗的位置发呆 , 那个时候觉得26岁好遥远 , 猜测自己到了这个年纪 , 可能车子、房子都有了 , 甚至快和喜欢的人结婚了——说句很俗的话 , 就是感觉人在30岁之前会把人生大事都办了 , 同时坚信那种轰轰烈烈的小说情节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 所以 , 这几日看到“‘00后’觉得毕业十年可以年入百万”这样的新闻时 , 我并不觉得好笑 , 还挺真实的 。 谁在年轻的时候不这样认为呢?乐意成为一个普通人
我最近几年越来越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 , 且乐意成为一个普通人 , “不那么按规矩活着的普通人 。 ”在26岁生日到来之前 , 我找了个天气好的日子 , 一个人骑车去了北京东城区的东四四条 , 那条胡同 , 是我“北漂”开始的地方 。 树木依然葱郁 , 从前的小彻甜品、酷虾、烧烤店却已易主 , 新开的酒吧还没开业 , “东四博物馆”紧闭着大门 , 我溜达到55号小院 , 门口的篱笆里还栽种着熟悉的粉蝶色牵牛花 。 想起刚来这里实习 , 每天都踏着轻快的脚步 , 穿着碎花裙 , 走进编辑部 , 前辈们会变着法和我打趣 , 带我开拓胡同里的特色美食 。 我曾在这里度过特别快乐、没心没肺的一年 。 上班跑到天台的秋千上摸鱼找灵感 , 下班和董小姐叽叽喳喳走到地铁六号线 。 那会儿我才19岁 , 一点儿都不懂职场的人情世故 , 凭借着对于写作的喜欢和纯粹的向往 , 在这座城市里一点点靠近着自己想要的人生 。 毕业后 , 我出去创业 , 再后来回到媒体 , 又辞职写作、出书、成为自由职业者 。 有时候回头想 , 我在北京竟然已经待了这么长时间 , 新认识的小朋友们乍一听 , 都不由露出惊讶的表情 , 那种微妙地、带着一丝憧憬和困惑的试探 , 问我一些关于职场和人生的问题 。 “我妈让我回去考公务员 , 怎么办?”“在爱情和现实面前 , 到底该怎么选择?”“我好像到现在 , 还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前几年 , 我特别抗拒回答这些问题 。 一来是生性软弱 , 困于直面疑问;二来彼时的自己特别拧巴 , 什么都想要 , 给出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 , 连自己都无法说服 。 好像是从去年开始 , 我的心态平衡了很多 , 其实我们成长的过程 , 就是不断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 , 倾听那些来自心底微弱的、不经意的声音 。 人越长大越会发现 , 所谓“理想”并不是一个宏大的形容词 , 而是那些真实生活中令你感觉幸福和有动力的存在 , 比如此刻的我 , 写一些碎碎念的日记 , 就很开心 。 我也好像从一个习惯依恋、爱哭的小孩 , 变成了可以给予别人有效建议、懂得安慰他人且进退有度的大人 。 虽然还是爱哭 , 但不再是委屈地、遮遮掩掩地、小心翼翼地哭 , 而是坦坦荡荡、大大方方 , 因为不再认为“哭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 不再害怕“打扰别人” , 我可以游刃有余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 让我们纠结的从来不是问题本身 , 而是我为什么要面对这个问题 。 但人生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呀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攻克 。 有的人是爱情 , 有的人是工作 , 有的人是原生家庭 , 有的人就是“忍不住和自己闹别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