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本文图片

文|崔广勋
我有个不俗也称不上雅的习惯:与不曾相识或不熟悉的人相聚 , 寒暄之后 , 闲扯之时 , 往往会问人家老家哪里、年龄几何之类的问题 , 当然 , 问完之后 , 也会主动自报家门 。 若是老乡 , 便拉近些距离 , 套些近乎;若人家比我年龄大或年龄小 , 便称呼人一声老兄或老弟、大姐或小妹 , 以增加亲切感 , 营造些自然融洽的氛围 。
由于爱问别人年龄的习惯 , 近两年来时常遇到令自己尴尬不已的事:见身边布满岁月沧桑的脸 , 自我判断这人起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 , 起码年龄与1963年尾出生的自己相仿 , 便试探着问:“您是哪年的?”不想人家大都回答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或末期的 。 屡次判断的重大偏差 , 令自己屡受创伤 , 当时脑袋没耷拉 , 心却拔凉拔凉的 。 不知是对方出于客气 , 还是我真的显年轻 , 人家大都还要伤口上撒把盐:“你比我小不少吧?”但愿真小、真显年轻 。 但这年月 , 说真话的能有几人?其实 , 别人的脸就是自己的镜子 , 看到比自己小很多的人都显老态了 , 自己肯定不再风华正茂 , 早已告别了青春年少 。
也许是自己平时工作没有“架子” , 与相知的人爱调侃开个玩笑 , 加之领导激励 , 工作起来有些“老牛自知夕阳晚”的状态 , 言谈举止还不是老态龙钟 , 事情一急还会“一溜小跑” , 故而 , 知道我年龄大的人都说我“显年轻” 。 久而久之 , 就有些飘飘然起来 , 早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对着镜子左右端详 , 浓眉大眼高鼻梁 , 脸上的沟壑尚不深 , 茂密的头发还未掉 , 除了头发是染了黑色的、眼睛花了需眯缝起来仔细端详外 , 镜子里的自己“镜头”感十足 。
其实 , 内心深处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头发白了 , 眼睛花了 , 不就是迈向年老最显著的标志吗?所谓脸上皱纹不深 , 那是因为老眼昏花看不分明的缘故 。 人家说你“显年轻” , 并非就年轻 , 别忘了“年轻”前边还多出个“显”字来 。

|“不知死”的人生状态
本文图片

闲来无事 , 偶尔与同事朋友到宿舍“打酒伙”、路边吃烧烤 , 待酒过三巡 , 还与人家称兄道弟 , 说什么“一白一黄 , 情深意长”“一白一红 , 情深意浓” 。 而每当这时 , 总有年轻人站出来说:可别 , 你年龄与我爸差不离 , 我们虽不想装嫩 , 但“水涨船高” , 也甭把我们“带”老了 。 霎时 , 脸热心臊 , 但自我解嘲:脸红不是“防冷涂的蜡” , 是喝酒喝的 。
觥筹交错 , 喝得一时兴起 , 还吹嘘自己酒桌上一般不丢场、不“断片” , 酒后回家从未东倒西歪让人搀扶着送 , 只是第二天头晕、反应迟钝 。 宿醉 , 第二天头晕、迟钝 , 不也是年龄大了消化系统老化的特征吗?血气方刚时何曾这样过?
何止是饭桌上?我一个年近六旬的高中毕业生(当然后来又混了个名牌大学的EMBA) , 带着部门五六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研究生 , 整天热情洋溢干得火热 , 自我感觉良好 , 却冷落了年轮和时光 , 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 有时加班加点至凌晨两点乃至通宵 , 照样生龙活虎 , 精气神儿十足 , 也没感觉与同事有啥年龄差距 , 更没有闲工夫想想是否真的已老去 。
一天与一位同事闲聊 , 有心无意地随口问其父亲是一九五几年出生的 。 人家告诉我:1964年 。 比我还小?我心里咯噔一下 , 内心有些尴尬 , 嘴上却没作声 。 最近 , 单位搞“我爱我岗”主题演讲比赛 , 有同事在演讲中为了表扬我年龄大还如何“有激情、在状态” , 说我比其爸爸还大 , 应该叫我“大爷” 。 尽管六七年前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同事喊我“大爷” , 但我心里清楚 , 那纯属同事间亲切友善的调侃或戏谑 , 根本没当回事 , 因为人家老爸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 , 咋能喊我大爷?但对于这两位同事 , 我可是“真”大爷啊!别说喊大爷 , 自己的孙女也已经三岁多了 , 其实早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