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楚人 , 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统属而言 , 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 , 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 , 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 , 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 。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熊绎受封是楚立国之始 , 他五传至熊渠之间的事实史载不详,也无明确的考古资料面世 。看来,楚即使立国,也未必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文明时代 。但到熊渠时,楚有了第一次扩张,它应是楚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大增长的反映 , 青铜兵器应该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 。湖北当阳赵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铜器,并有极少量的传世铜器遗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青铜冶铸业的兴起 。这一时期已有少量疑为楚城邑的遗址发现 。而且楚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由部落联盟集团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 。
熊绎文化大道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城南牌坊湾地段,南起土门三岔路口,北至封银岩嘴,东至道路红线,西至清溪河边 。沿途兴建10个早期楚文化街头景点和2个早期楚文化广场,并与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长廊连为一体 , 构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观带 。熊绎文化大道配套建设启明广场、承水玉桥、楚源凤台等3项景观节点 。
保康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国800多年的历史 , 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史料记载,熊绎,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 。周成王时代 , 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 。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绎命名,寓意是将“荆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 , 弘扬祖先熊绎率部族“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楚人精神 。由于在西周早中期,楚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 , 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响下发展,因而,楚人统治区内的文化面貌接近于中原姬周文明的风格 , 是时,楚文明虽处于襁褓中,但其个性特征开始孕育 。西周早期,随着楚人第一次扩张军事行动的开始 , 楚人有了进一步与外围蛮夷文化接触的机会 , 华夏文明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继承华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时,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改造 。楚文明就在这种既坚持主源又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初步兴起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春秋初年 。也正是在一种特殊的多民族环境和共存意识中奠定了后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
楚文化美术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鹿角立鹤、虎座凤鸟、漆绘上的人神杂糅、织绣上的龙蟠凤逸、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等,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花朵流动与生长的造型,正给人自由、生动的想象 。楚国盛产细腰美女 。
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进行考古发掘 , 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出土 , 艺术门类丰富,器物造型完整 。其中,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尊盘工艺奇绝,被誉为“先秦时期的顶峰”;漆衣箱中带有“斗”字的天文图像,更成为研究和佐证早期先民的宇宙观念的重要标本 。武汉市黄陂区的鲁台山古墓葬群,属周代楚国重要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了“长子狗”铜鼎和“公大史”铜方鼎等重点文物 。铜器造型严谨 , 花纹繁缛 , 创新了铜器制作工艺 , 大大改良了制造工艺 。
这一考古发现,与随后的荆门包山二号墓漆奁彩绘等,给考古学以至艺术史学界带来空前的惊喜 。史学家称,这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中国美术史的源头上溯至三代 。破除了中国文化的“西来说”,及中国美术源头“起于汉代”的谬误,为中国美术本原做了根本性补充 。艺术界兴起“楚文化热” 。实物资料表明 , 独具特色的楚文明是在西周以来已有的姬周文明的基础上,历经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的洗礼,通过融合、吸收被吞并的众多周王室同姓、异姓封国及其它诸侯国的先进文化因素加以综合、提炼并经过创造而成,正是在此时,楚文明以非凡的气势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篱,取得了质的飞跃,从而完成了自己由幼年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转折,进而使楚文明在各方面的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军事以外) 。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 , 楚借秦力击败吴人 , 后昭王迁都于鄢(今湖北宜城),后又返郢,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止,是为楚文明的繁荣鼎盛期 。
这一时期楚国历史虽然有起有伏,但楚国的发展未受到大的打击,而是连续不断直至达到最繁盛、最光辉的顶点 。其政治体制方面有断断续续的改革,旧的县由大化小,并已在全境范围内普遍设立,边境设郡,官职爵秩已经相当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 。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楚文明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楚文明一如冲出峡谷的江河,以奔腾万里之势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取得飞速发展,表现出更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以致盛极一时 。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社会生产蓬勃发展,政治局势迅速改观 。到战国早中期,楚国在北面与中原诸国争雄 , 时有进退;西北、西南分别防御秦与巴蜀而主要是来自秦的威胁,以秦岭、巫山山脉相阻隔,并分别设立了汉中、黔中、巫郡等;东面是楚国发展相对比较顺利的方向,其军队多次出入齐鲁国境,并直至海滨,但战争频繁,建设难以连续持久;南面主要是“蛮夷”之帮 , 楚人沿洞庭湖两侧南进 , 直到五岭,这一区域基本没有大的战争,政局稳定 , 楚文明也得以持续发展 。鼎盛期的楚文化遗存就主要在江汉平原及楚国南部的今湖南境内发现,并向楚全境辐射 。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因白起拔郢而迁都陈城 , 习称陈郢,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又迁都寿春城,习称寿郢 , 直至楚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 是为楚文明的滞缓衰退期 。
这一时期楚国基本处于动荡之中 , 尽管有相对的稳定,也是十分短暂的 。楚国政治腐败,思想保守,经济上又因国土的沦丧受到了惨重的打击,楚文明也丢掉了赖以发展和昌盛的坚实基础 。楚国历史已成颓势,楚文明也随之凋敝 , 偶有出色成就,也是昙花一现 。
而且,楚文明无论是在成熟期 , 还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为己所用的同时 , 也在对其它文明产生影响 , 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存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响的影子 。正是由于各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古文明才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二千年 。
楚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历经孕育兴起期、成熟定型期、繁荣鼎盛期、滞缓衰退期四个阶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湖南湖北以前称为楚国,什么时候又把湖南湖北划分为二个省了?自周成王封长江流域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起,始有楚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兼并了周边众多诸候小国 , 实力不断增强 , 在楚庄王时期击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进入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兵强马壮,进一步开疆扩土 。至楚宣王、楚威王时,楚国国力达到鼎盛 , 其疆域除今湖南湖北之外,还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大部以及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等,可谓是幅员辽阔 。
虽然楚国的范围很广,但楚国诞生于湖南湖北一带 。楚国都城郢,便位于今荆州境内 。湖南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这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 。
【楚文化发源地,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行政区划有“省”这个概念,始于元朝 。元以前各朝各代行政区划名称和区域范围也各不相同 , 但“荆州”基本上能包含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比如三国时期的“荆襄九郡”就包含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及后置的章陵郡和南乡郡等 。
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当时的“湖广行省”就包括了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区域 。明代对行政区划又作出进一步调整,“湖广布政司”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界了 。清代基本沿用了明代的行政区域 , “湖广省”包含今湖南湖北两?。?两省各设巡府,但湖广总督府设于湖北 。
自民国以后,湖南湖北就彻底分家了 。湖南湖北自古人才倍出 , 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誉 。尤其近现代以来 , 一大批名人、伟人涌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如今的湖南湖北,经济实力均处于全国前十之列一,是“中部崛起”的中流砥柱 。无论是“湖湘文化”,还是“荆楚文化”,都是楚文化及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根同源 。
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当时的“湖广行省”就包括了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区域 。明代对行政区划又作出进一步调整,“湖广布政司”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界了 。清代基本沿用了明代的行政区域,“湖广省”包含今湖南湖北两?。?但湖广总督府设于湖北 。自民国以后 , 湖南湖北就彻底分家了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楚文化发源地楚文化发源地在湖北郧阳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 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 , 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 , 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
楚文化发源地在湖北郧阳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 , 时间愈晚 , 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楚国发源地楚国发源地:丹阳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 , 为楚子 , 居丹阳 。”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 。
丹阳在什么地方呢?古今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多种说法 。归纳起来 , 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说 。
1、当涂说 。此说源于汉代的班固 。他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丹阳属丹阳郡”时说:“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 。”在该着后的总论又说:“吴地斗分壄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 。”这里的丹阳就是指长江下游的今安徽当涂县东 , 与今江宁县接界处的小丹阳 。谭介甫《楚的开国史》认为:“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 , 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 , 丹阳这个名称也是楚迁移时带来的 。”这里的“江苏丹阳”也是指安徽当涂之丹阳 。早在北魏时期,此说即已被郦道元《水经注》所驳斥 。《水经注》卷三十四说:“《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 。……寻吴、楚悠隔,蓝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 。”此后,宋王茂《野客丛书》、明方以智《通雅》、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凤《过庭录》等等,纷纷驳斥当涂说 。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情况看,此说没有证据,而且作为楚始都亦不可能远在吴境 , 因此 , 当涂之说几乎无人再提了 。
2、秭归说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 , ……居山上;在丹山西 。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东晋郭璞注此说:“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引东晋袁山松《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 。”又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 。东北两面 , 悉临绝涧 。西带亭下溪 , 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 。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 。……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 。”郦道元不仅较详细描述了秭归丹阳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说“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 。
3、枝江说 。此说最早始于汉代 。唐张守节在《史记楚世家正义》中引东汉颖容《春秋三传例》之说:“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 。”汉末三国时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说:“丹阳在南郡枝江县 。”南朝刘宋裴珚《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东晋徐广之说:“(楚丹阳)在南郡枝江县”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 。”当代学者中 , 赞同此说者较多 。如:黄盛璋与钮仲勋《楚的起源和疆域发展》一文说:“从荆山与郢的位置来考察,枝江说法较为合乎事实 。……楚都丹阳应即在此,它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发展,经过这里,最后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为沮水会江之处 。”俞伟超通过实地考察后,在《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考》一文中说:“感到还是枝江之说可能性最大 。……楚文王时,就把都城迁到了郢(今江陵纪南城) 。楚人把都城东徙江陵 , 显然是为了控制江汉平原,便于北进到河南南部 。”高应勤与程耀庭的《谈丹阳》和高应勤的《再谈丹阳》,亦力主丹阳为枝江之说 。
4、丹淅说 。此说又称“丹淅之会说”、“淅川说”,以楚丹阳在汉江最长支流、流经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带的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 。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处 , 故称“丹淅之会” 。其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淅川 , 故又称“淅川说” 。今存最早的说法始于唐代 。唐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韩世家》“(韩宣惠王)十一年 , 与秦共攻楚 , 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时,释“丹阳”说:“故楚都,在今均州 。”丹淅之会在唐代初年属于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阳而言 。清代宋翔凤在批驳“秭归说”、“当涂说”的基础上,断定楚丹阳在丹淅之会 。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说:“战国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 , 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 , 故亦名丹淅 。”今人吕思勉《先秦史》说:“宋翔凤谓丹、淅二水入汉处,与左氏昭公九年 , 王使詹桓伯辞于晋,以楚、邓并举者相合,其说是也 。”童书业在《吕氏春秋研究》一书中说:“《史记》谓熊绎后丹阳,据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 。”顾铁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来告”引证》一文中也认为:“关于丹阳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争论了一千好几百年,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 。在这许多不同的主张中,……丹淅说虽然提出比较晚 , 可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在几种说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处 。”此外,冯永轩《说楚都》、张西显《浅说楚都丹阳在淅川》、石泉与徐德宽合着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罗尔纲《楚建国考》等,均力主此说 。
5、迁徙说 。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 。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 。后移枝江,亦曰丹阳 。”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 。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 。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 。”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 。”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 。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起源于湖南还是湖北?哪个才是真正的楚地1.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发源于河南 , 而不是湖北和湖南 。但楚国强盛时期的都城在湖北江陵(郢都),强盛时期的楚国征服了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 。
2.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作荆、荆楚 。祖先姓芈 , 熊氏 。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库)的楚部落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 。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 。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 , 这在我国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礼》亦为此说 。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 。”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
4.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历史简介 。楚国祖先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 , 参加了灭商战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受封为子爵,臣属于周 。到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 。熊绎与鲁、卫、晋、齐等姬姓国或姻亲国一样 , “俱事成王” 。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摄政 , “管、蔡启商,间王室” 。周王室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再一次对鬻熊之后熊绎封于楚蛮之地,并有明确的姓和都城 。所以有学者以为,此时才有“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 。从鬻熊至熊绎历代居丹阳后,丹阳就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楚人在立国之初鄀国盗牛一事,相互佐证了芈楚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 。在这之后,熊绎带领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楚人初居丹阳,只是弹丸之地,其后,即以此为立足点,向南推进,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 。楚人立国后,与中原诸侯一样,必须按时述职进贡 。熊绎携带桃弧棘矢等地方特产,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风尘仆仆,以事天子 。楚人除贡桃弧棘矢外,还贡苞茅 。在岐阳会盟上,熊绎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祭天 。周共王时,楚国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筚路蓝缕”,辛勤开发,国家已呈勃兴之势 。所以到周昭王时期(约前1000年),周、楚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击楚国 。周昭王十六年(约前985年) , 周昭王伐楚 , 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 。周昭王九年(约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 , 周王朝军队遭到楚军强有力的伏击 。约周昭王二十四年(约前977年) , 周昭王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 , 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就是楚人起而抗周 , 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 , 船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 , 溺水而死 。这就是所谓的“昭王南征而不复” 。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 , 楚国则日益发展强大 , 逐步走上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周穆王西征时,东土的徐偃王联合徐奄诸部乘机发动叛乱,举兵伐周 。周穆王闻讯后急忙回军东向,并不得不向楚国求援 。楚国大举出兵,与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诸部,徐偃王败亡 。熊绎下传四代至熊渠时,楚国已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向周围地区开拓 。周夷王时,各诸侯开始轻慢周天子,而楚君熊渠在江汉一带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兴兵伐庸 , 杨粤,至于鄂 。并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 , 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周厉王时,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不断攻伐,熊渠为了保存实力,避免与周王朝正面冲突,于是自动去其王位 , 取消对儿子的分封 , 继续臣服于周 。周桓王时,熊通不满自己爵小 , 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过汉阳诸姬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 。遭拒后在前704年僭越称王 , 就是楚武王 。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 , 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 , 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 。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楚国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 。前223年 , 秦军攻破楚都寿春 , 楚国灭亡 。
1992年,中国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第六次年会在河南淅川市召开,[4]会议研讨了楚文化的渊源、楚都丹阳在河南淅川的地望等问题,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都认定楚都丹阳在河南淅川境内 。另外 , 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流域对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在河南淅川市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进一步证实了河南淅川即为古楚国丹阳 。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李学勤教授读《楚居》中的“汌水”为“均水”,即流入汉水的丹江,也有力地支持了丹淅说 。西周中期的金文表明,周昭王时期楚国的政治中心位于汉水流域附近,所以周人必须“涉汉伐楚”; 而《楚居》中汌水、夷屯的考定,证明了楚人自商代晚期就居于丹水流域附近,河南丹水附近的楚长城即为实物证据 。到楚武王时期,楚国的国都从丹淅迁移至荆州市郢城镇 。
楚族是多元的,在黄河、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终于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楚族 。楚族就是以楚地而得名 。但是,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 ,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与奄人徐人等同属东国 。……熊盈当即鬻熊,盈鬻一声之转 。熊盈族为周人所压迫,始南下至江,为江所阻 , 复西上至鄂 。
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应该由来已久,如熊氏一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后裔 。楚人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一带 。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河南省淅川县),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国崛起于西周,强盛于春秋战国,衰亡于战国末期 。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南东南部是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
湖北,云梦是真正的楚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三年级,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 春节里的文化,春节的习俗文化都有什么?
- 冬奥文化元素有哪些,冬奥会文化元素有哪些?
- 北京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吗,故宫的遗产类别是什么
- 印度是什么的发源地,古印度是哪个宗教的发源地
- 娘惹菜是什么菜系,娘惹文化是怎样的?现在还有娘惹吗?
- 兵马俑文化价值介绍,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文化遗址在哪里
- 三星堆是世界文化遗产吗,三星堆的资料
- 中国文化遗产标识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是金沙遗址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