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望岳》中,一览众山小的山是什么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五岳中的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诸山所宗,又被称为“岱宗”,这一点这全诗开头就有写到 。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 , 在古代被认为是“直通帝座”的天堂,在人们心中具有神圣的意味,自秦代开始,就有帝王亲登泰山进行封禅或者祭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
泰山自然风景极美,主要特点是雄、奇、险、秀等,上面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 , 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相结合的游览胜地 , 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前来游玩观赏 。
【望岳是哪座山,杜甫的《望岳》中,一览众山小的山是什么山?】《望岳》:
“会当凌绝顶”此句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 ,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 , 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杜甫的"望岳"描写的是哪座山??杜甫的《望岳》描写的是泰山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
白话翻译: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 , 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 , 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
原文: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扩展资料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 , 故尊为岱宗 。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 所谓“传神写照 , 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 ,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 , 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
泰山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杜甫《望岳》诗中写的“山”是指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 , 时间是从朝至暮 , 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 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 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 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齐鲁青未了” , 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 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 , 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 ,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 , 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 , 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 , 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 , 目短曹刘墙” , 正是一致的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 , 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 。在此诗中 , 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 , 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
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 , 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 。”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 。统治者的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然 , 巍巍泰岳,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 , 而且也引发着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谢道韫《登山》) 。“岱宗秀维岳 , 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 。“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丁春泽《日观赋》) 。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 , 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
如上所说,“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识中 , 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 。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 。一个虚字“夫” , 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 , 精妙传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
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 。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觉泰山之高 。这种写法,确实十分新颖 。然而 , 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则泰山屹立于此,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竟无了时 。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 , 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读者对其文化蕴味的亲切感受 。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似谢灵运《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那样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样引起遗忘人世之感 , 而是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 。“齐鲁青未了”之警句,来源于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第三句的“神秀”,实从“青未了”传神而来 。泰山之超绝处,不仅在其高耸云霄 , 横亘万里,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气 。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赐予 。在几分神秘的气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恒、超然的气质 。这其间饱含着特定时代人们对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也蕴含着本属于泰山之子的诗人无比自豪的感情 。
“阴阳割昏晓” , 是接写泰山之高 。由于山势高峻,山之阴、阳两面竟判然分为一昏一晓之色 。这一句紧承“造化”而来 。正因为“造化”将其一切神灵之气赋予泰山 , 泰山亦以其奇绝之姿割断昏晓 , 参与造化 。《庄子》云:“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 。”三、四句 , 将“造化”与“阴阳”对偶而写,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天地间阴阳之气于泰山周围运作之势 。古籍中对泰山常有“东岳之灵 , 造化氛氲 , 是生二仪”(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东方万物,始交代处”(《五经通义》)的一类观念 。可见杜甫是受了这类观念很深的影响的 。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笔 , 勾勒出一个包罗万象、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渐渗入了作者一己之亲切感受 , 诗人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了 。
“荡胸生层云”,是承转的妙笔 。此时作者虽未直接写泰山 , 却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 , 写出泰山的深邃;而随山云层出而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 。一“荡”一“生”,由静至动 , 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
“决眥入归鸟”,把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 。这是全诗意象较为细微的一句,却在飞鸟的高翔中,展示了泰山的无限广阔 。疾然而飞的鸟儿,使诗歌的动感更加强烈,也鼓起了作者想象的翅膀 。
无论是远望、近望还是细望,都不能尽望岳之情 。泰山之独绝处,正在其居高临下、俯视群峰的气概 。所以中国一位伟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后,感到天下变小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篇》)而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 。
细品《望岳》诗 , 会深深感到在莽苍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 。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 。“岱宗”的尊严,“齐鲁”的高古,“造化”、“阴阳”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顶时胸怀的坦荡浩然 , 都是文明古国之活力与智慧的生动体现 。而一位诗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融入具有无穷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时,他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 。这首《望岳》诗正是属于杜甫自己 , 又属于民族的不朽诗篇 。(黎烈南)
【赏析三】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首联两句,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 。开篇以问句领起 , 形成突兀的语势振起全篇 。“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惊叹揣摩之情 。第二句则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显示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
颔联两句,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 。“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 。“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 。这一联虚实结合 , 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
颈联两句,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 , 通过动态的画面 , 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 。这里用“鸟”这细物来烘托空廓辽远的大景,有点睛传神之妙 。“归鸟”点明时至傍晚,但诗人还在望 , 如此入神 , 说明诗人爱岳 。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态和内心汹涌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
尾联两句 , 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 。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 。“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 。“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少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 。)
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 。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 , 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 。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由景及情 , 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
【赏析四】
胸怀豪放 格调高昂——读杜甫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分别咏颂东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 。这首《望岳》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 。写作此诗时,诗人才二十多岁 。在作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 。他当时少年气盛,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 , 抱有美妙的幻想 。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 , 裘马颇清狂 。”(《壮游》)生动地反映了青年诗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的胸怀,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望岳》诗里,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格调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用设问的句式,极其自然地引出泰山来;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泰山巍峨的形象 。所谓岱宗,又称岱山,就是泰山,因为它是五岳之首 , 故云岱宗 。前人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从齐到鲁 , 历二国其未了 。”诗人紧紧抓住了一片青绿的特点,没有费多少笔墨,仅仅用“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 。诗论家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只五字,真雄盖一世” 。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诗人着意描绘出来的泰山灵奇秀美的恣态:这座奇形异状的高山,好像是为神灵所特意创造,把大自然所具备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来;山峰直插云霄,遮断阳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 。诗人在这里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别具匠心的 。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而后者则是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在诗人笔下 , 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
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 。因为这座山峰很高 , 云势积叠而起,诗人站在山麓仰望,仿佛感到云气荡其心胸,故抑郁之气荡涤殆?。?襟怀为之大开;由于相距甚远,所以尽量睁大眼睛,集中视线,盯着飞鸟,并循其行踪而极目远望 。这两句并非完全写实 , 乃是诗人的假想 。正如王嗣奭所说:“‘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 。‘决眥’句,状眼界之空阔 。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 。”
最后,诗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充满豪迈气概的诗句为全诗作结 。既然诗人面对这座如图如画的神秀峰峦,仰望之中业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飞扬,那么何不亲身登上这座山峰之颠,以饱览泰山的风光呢?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登山的渴望 。“凌绝顶” , 正反映了他的远大目光和豪迈气概 。这个“凌”字用的极为贴切、传神,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登临决心 , 简直跃然纸上 。这两句诗,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 不仅进一步赞美泰山的雄伟姿态,而且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轻诗人的坚强信心和自恃态度,这也是杜甫早期积极进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
这首诗是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 。贯穿全诗始终的则是一个“望”字,由远而近,又从近至远 , 都是通过眼望而步步扩展和层层深入的 。故前人认为:“望岳与登岳不同 。登岳,即须细详岳麓中之奇特,�岩伟岸,不可端倪 。若望岳,则又不得若是,必须就其函盖体统处,写其挺出物表,有一语胜人千百之奇 。”(见《杜诗言志》)因此 , 整首诗篇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 , 使人读过之后印象极深,韵味无穷,如临其境,不愧是杜甫诗集中的佳作 。同时,泰山正因为是五岳之首,景色神奇 , 气象万千,所以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颂 。然而 , 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 。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 。李诗六章 , 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 。此诗劲遒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 。”又说:“此章 , 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 。而气骨峥嵘 , 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 。”这些评价当然是很高的 , 可也是中肯的 。( 李 谊)
泰山
U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杜甫的"望岳"描写的是哪座山??东岳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作)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 , 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
会当:一定要 。
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座山?是东岳泰山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 。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 , 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 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昭和八年是哪一年,请问天皇昭和八年公本太郎的刀值多少钱
- 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官渡之战的官渡是现在的哪里?
- 瓦罐香沸是什么,什么是瓦罐
- 滁州是哪个省,滁州是哪个省
- 黄桃中间的红色能吃吗,吃黄桃罐中抽出来一个小红点里面全是一粒一粒的是什么
- 隆江正宗猪脚饭是哪个地方的,什么隆江猪脚饭?什么叉烧?白炎无味
- 涤纶是有机合成材料吗,棉布和涤纶都是合成材料吗
- 宸汐缘桑南星君是谁,曾是棒棒糖男孩,在《宸汐缘》中成帅气前夫哥,雷佳音可以让贤了
- sn是什么意思,sn是什么意思?
- 饮菊花酒佩戴茱萸是什么节的风俗,重阳节传统节日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