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中的常态 要学会自渡,这个自渡,大抵就是“活出自我”

01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中的常态 , 烦恼和痛苦总是相伴人生时 , 我们便没有必要自怨自艾 。 ”
不可否认 , 社会并非象牙塔 ,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难 , 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难处 。 这些困难也许是在几年内 , 或者是几件事情连在一起 , 使人快速成长 。
毕竟 , 在这漫长的人生里 , 要紧处只有那几年的光阴 。
但对于小说《活着》里的福贵来说 , 却不是这样 。
01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中的常态 要学会自渡,这个自渡,大抵就是“活出自我”
文章图片
他的苦难不是阶段性的 , 也不是只有一件或两件事情堆积起来的 , 他的苦难像是一条河 , 不缓慢也不湍急 , 却贯穿着他的一生 。
作者余华转动着笔尖 , 将福贵一次次推向命运的深渊 , 每一次的苦难 , 都足以让人窒息 。
悲惨的命运一次次地降临在他的身上 , 身边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 , 直到最后 , 只剩一头老牛和他相依为命 。
但这位年迈的老人 , 却以更加洒脱和坚强的心态活着 。
我们都在活着 , 也许有人活着的体验感十分真切 , 有人活着的体验感像踩在棉花上一般 , 轻飘飘的 , 看不见来时的路 , 也找不到去时的归途 。
01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中的常态 要学会自渡,这个自渡,大抵就是“活出自我”
文章图片
但无论是哪种体验感 , 总有一天 , 每个人都会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 , 摔在铺满碎石子的地上 , 当膝盖磕出了血的时候 , 我们才恍然大悟 , 原来我在活着 。
所以说 , 人间并非乐土 , 但各人有着个人的苦 。
02
这个世间 , 除了那极少数的佼佼者 , 它的运行依靠的还是普通人 。 普通人的命运 , 普通人的苦难 , 普通人的活着 , 组建成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
在这市井人间 , 小人物又该怎么活呢?
很多时候 , 我们总是为了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感到忧虑 , 眼光长远固然是一件好事 , 但这也意味着美好永远都在未来 , 当下永远是苦难 。
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里 , 窦文涛这样说过:“活着其实仅仅就是活着 , 没什么意义 , 做就是意义 , 你回首时 , 木已成林 。 ”
可是太多的人 , 把时间浪费在做决定上 , 蹉跎年华 , 便遇见了不少的苦难 。
那么 , 我们为什么不敢向前呢?
01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中的常态 要学会自渡,这个自渡,大抵就是“活出自我”
文章图片
不能说一旦向前走未来必定坦然 , 但至少可以遇见当下无法遇见的人和事 , 当我们的经历足够丰富 , 内心足够坦然时 , 苦难自然会减少 。
很多人觉得 , 余华在《活着》里的文字过于冰冷 , 一再将福贵逼入绝境之中 。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的:“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 , 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 , 甚至可以看到自己如何衰老的 。 ”
看到这里的时候 , 可能有很多人会有些不解 , 想不明白为什么福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死去之后 , 还能洒脱乐观地继续生活 。
他不应该感觉到生命很苦吗?他不应该觉得人间不值得吗?
其实 , 恰恰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 , 福贵反倒把生死一事看淡了 。
人活一世 , 清清白白的来 , 清清白白的走 , 唯一值得一提的事 , 是我们都经历了苦难 。
生死为一体 , 没必要为了刚刚诞生的命运感到欣喜 , 也没必要为脱离命运的灵魂感到悲痛 。
正是因为福贵把生死置身事外了 , 理解了生命始终伴随着烦恼和痛苦 , 才没有自怨自艾 , 做到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03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 既然生死都已经是小事了 , 还有什么值得苦恼 , 有什么事情会羁绊住我们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